通化抗疫群像
2021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吉林省通化市。疫情犹如暗夜,城市仿佛暂停。新华社记者赴通化市抗疫一线采访,拍摄下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志愿者、网格员、话务员、小区居民等各行各业人员的抗疫形象。
90后“项目人”:去年援建雷神山,今年在工地过年
90后的熊翰是中建三局一公司华东分公司泰州项目的生产经理,去年他曾参与援建雷神山医院,今年是他首次离家过年。
一眼便是年
儿子在这头,妈妈在那头,一道玻璃门,成了母子间最远的距离;儿子举起双手给妈妈比心,妈妈竖起大拇指,给儿子点赞,表达着最深的思念——这是除夕当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集中隔离点前发生的一幕。
辛丑牛年倒计时 致敬坚守战“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我肯定不是一个好母亲,也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是能做一名好医生,我已经非常满足了。”郭丽萍淡淡地微笑着。
“对不起”是这位护士长说得最多的话
“对不起”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杨莉在战疫一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面对危重症患者离世,常常直面生死的她充满歉疚,眼含泪水,伫立在病床前久久沉默。
国门“夫妻档” 疫线“海空情”
无数像许国利和慈会一样的共产党员,一样的移民管理警察,去年春节,他们听从召唤,“逆行”回执勤一线坚守岗位。今年春节,再一次响应国家疫情防控号召,决定“就地过年”,他们用实际行动默默奉献在国门“...
40多天,5000多人,10000多公里路——退伍军人王晶的抗疫保卫战
王晶,40岁,是一名退伍老兵。得知城区公交车全面停运、奋斗在医院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出行困难后,他待不住了。2020年1月29日,庚子年正月初五,他开启了义务接送“抗疫天使”上下班的40多天护航之旅。
快点儿!可忙了!干啥?
今年1月,黑龙江省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医务人员执甲出征,开启医院、隔离酒店“两点一线”的生活。家,近在咫尺,他们,却不能和亲人团聚......
叶嘉莹先生赠诗赞美的张伯礼竟是个“被耽误的诗人”?
作为抗疫专家,张伯礼将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用于武汉抗疫,是国家表彰的“人民英雄”;作为诗词爱好者,“老张”笔下的抗疫诗词一次次引发热议,尽管受访时他总说不会写诗、是“顺口溜”。
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一个身在异乡的同胞都过上暖心年
从去年的“健康包”到今年的“春节包”,从领保热线到归国包机,驻外领事保护工作,一个细节都不丢,一个人都不能少。
小汤山“逆行者”褚金栋:日夜奋战 53天,只为祖国需要我!
褚金栋是一名项目经理,1987年出生的他,已参与了北京城市副中心A2工程、雄安新区B2工程等重大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他临危受命支援小汤山改造任务。
与时间赛跑的“90后”新冠疫苗细胞病毒检验员郑捷文
实验室中培养的细胞“手拉手”排成一条线超过5万公里,在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病毒区平均每日作业3到4小时,时常通宵检验、一天休息不超过5小时……这是24岁新冠疫苗细胞病毒检验员郑捷文近一年来的工作...
外籍记者眼中的春运战“疫”
春节是合家团圆、举家欢庆的日子。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辛,与家人团聚是中华儿女对春节假期的共同期待。一年一度的春运已拉开序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是如何采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今年的春运平...
网友哭了!核酸检测志愿者敲开自家房门……
近日,这样的一幕让不少人哭了——“大宝!是妈妈!”屋内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走向门口,有点不敢确定眼前的人到底是谁……
离患者最“近”的人
“80后”的尹东是一名呼吸治疗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呼吸治疗师这一“冷门”职业突然“走红”。作为呼吸治疗师的他也曾五进五出,五次参加了抗疫支援工作。
志愿者公益车队 日均接送病患800余人次
公益车队的每一位志愿者长期昼夜奔波都已疲惫,但领到任务,他们都立刻“奔跑”在接送患者的路上。他们不图回报,他们的行为完美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北京妈妈的隔离日记
居住在北京市大兴区天宫院街道的李丹和儿子姚宗骆开始了集中隔离,他们的隔离生活既充实又有趣,不仅学习娱乐两不误,还偶遇了可爱的小动物。
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一位黎巴嫩青年主动放弃撤侨机会,一直坚守在武汉用自己的方式同中国人民共同战“疫”,他就是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阿德汉姆·赛义德,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杨航。
检验人因核酸检测成为广筛病例的“弄潮儿” 他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没有新冠肺炎,检验人是在幕后默默提供着医疗辅助服务的“白大褂”们。当疫情冲击而来,检验人因“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职责,而成为了广筛病例的“弄潮儿”。
大冬天的,这对东北母女却离开海南,逆行回乡战疫
1月中旬,哈尔滨市出现本轮新冠肺炎疫情,43岁的阚振华和19岁的女儿金鑫已经在海南东方市定居,却做了一个决定:回哈尔滨!做志愿者!为家乡疫情防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