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碧螺春 尝尽江南“甜”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QQ空间QQ空间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网
  • 发表时间
    • 2025-04-10

碧螺春,其外形紧结纤细,卷曲呈螺,显蜜蜂腿,白毫密布,银绿隐翠。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称“吓煞人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洞庭山边,蛰伏了整个冬天的碧螺春茶树已吐露新芽,茶农们装备齐全,准备采摘贵如金的“明前茶”。他们弯腰俯身,将一簇簇鲜嫩的“一芽一叶”收入篓中。放眼望去,这片春意盎然的绿意让苏州多了一份别样的浪漫。

新鲜采摘的碧螺春(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碧螺春,其外形紧结纤细,卷曲呈螺形,显蜜蜂腿,白毫密布,银绿隐翠。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称“吓煞人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这枚翠碧诱人的江南名茶,一千多年前便以清雅香气闻名于世。时至今日,它的味道为何能愈发迷人,并成为苏州乃至世界茶文化的象征?

果茶共生系统 碧螺春自带“甜香”

碧螺春的核心产地沿环太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东山、金庭两镇。这里气候温润,年均气温15.5~16.5℃,太湖水面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汽升腾,云蒸雾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上质地疏松,都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

同时,天然的自然环境满足了植物们共存的需求。明代《茶解》记载:“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和多种果木交错种植,根脉共生。茶吸果香,便酝酿出洞庭山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品质。

而碧螺春的长盛不衰,不仅是因为洞庭山的山水滋养,更是茶农们的智慧结晶。

在创新中传承 碧螺春炒制工艺不断发展

碧螺春茶的冲泡也有一番讲究,温杯、注水、投茶、冲泡,方得一杯好茶。若要细细品鉴碧螺春的花香果味,可以先润茶,再将水倒掉,冲上来的热气便蕴含着香甜的气味。但碧螺春的“甜”不仅来自复杂的果茶共生系统,也源于炒制工艺中对温度的把控。

明代《茶疏》记载:“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洞庭山碧螺春的炒制过程主要是挑选摊放、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五个步骤,不同步骤的锅底温度各有标准。其中高温杀青以300度为佳,用双手翻抖4到5分钟;热揉成型以120度为宜,抖炒交错,揉捻结合,持续10至12分钟;搓团显毫需80度,持续8到10分钟,直至茸毫显露,条索紧细卷曲;文火干燥则为60度左右,持续6到8分钟,使茶叶含水量小于7.5%。

苏州洞庭熙螺茶叶有限公司炒茶间(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但要“激发”茶中的那一丝“甜”,需另想办法。苏州洞庭熙螺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军在揉捻步骤上进行了创新,将锅底温度提升至280度。如此高温杀青出来的碧螺春口感会偏“甜”,再加上其本身的优势——茶果共生系统,品茶时便有了那一丝若有似无的花果香味。值得注意的是,揉捻时需要控制时长和温度,揉捻过头便会苦涩,揉捻不到位则会没有茶味。

拓宽致富路 碧螺春经济效益不容小觑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正助力碧螺春在市场上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吴中区共有碧螺春茶园面积4.4万亩,年产量374吨,相关产业链总产值超4亿元。从事碧螺春茶产业的经营主体超过2万个,包括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

小农户仍是茶业生产的基本力量。全区种植洞庭山碧螺春的茶农2.12万户,户均种植面积1.52亩,种植总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73.12%,户均茶叶年销售收入超过1.5万元。

家庭农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共有89个,种植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1.92%,场均经营面积58.92亩;年经营收入达5600万元,场均销售收入62.92万元。

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合作社共77家,成员8881人,社均成员115人;年销售收入1.37亿元,社均销售收入177.92万元、可分配盈余26.68万元。

全区拥有特色茶业企业99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通过产品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4899户,产业链经营主体带动率达23.2%。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方式在全产业链上展现强大带动作用。[1]碧螺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成为茶农收入的关键支柱。

对外传播 碧螺春的地域文化特征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茶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也体现了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碧螺春能够闻名遐迩,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离不开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自古以来,苏州孕育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有不少作品中出现了它的身影。因而提到苏州,最先想到的便是“江南水乡”或是“诗情画意”。产自于此的碧螺春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苏州的“书香气”,其名三字饱含诗意,吟咏几遍便口齿生香。

不仅如此,碧螺春的韵味也藏于其紧结的茶形之中。纤巧蜷曲的银绿芽叶,宛若蓄力的发条,在宁静中蕴藉着蓬勃的生机。当沸水倾注,这些凝固的生命力便会徐徐绽放,完成从蜷曲到舒展的涅槃,而茶叶最本真的滋味,也在这苏醒中臻于圆满。

这种姿态带有禅境,与苏州的诗意不谋而合,也象征着品茶之人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碧螺春成了文人雅士不可或缺之物。得益于苏州古老文脉的滋养,碧螺春才会拥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支撑着它走出苏州,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知道它并折服于它的魅力。

助力特色产业 碧螺春的未来发展

碧螺春,这枚弥久留香的茶叶早已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政府也将继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发布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基地提升、品质提优、市场拓展、品牌强化、文化弘扬”五大工程发力,把洞庭山碧螺春打造为“生态绿茶第一品牌”。到2025年,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茶园面积将提升到5万亩,茶产业综合收入增长到100亿元。[2]

“普之城乡,惠之于民”。近年来,邮储银行苏州市分行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落实普惠金融战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依托遍布城乡的259家营业机构,邮储银行苏州市分行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思路,发挥基层网点渠道优势,减少客户距离感,向客户提供贷款金额、融资成本相对最优的授信方案,有效满足小微和三农客户不同的申贷需求,成为苏州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者。

邮储银行工作人员正在宣传(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在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助力下,苏州碧螺春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碧螺春,是自然的馈赠,是人文的结晶。无论是洞庭山麓的茶田,还是世界舞台的茶盏;无论是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还是在产业与文化的共舞里,它都将继续用它的魅力书写新的篇章。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缕穿越千年的茶香必将飘得更远,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深邃魅力,也让这片土地上的茶农们收获更“甜蜜”的事业。

收藏
喜欢|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