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新村港是陵水最大的澙湖海港,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的东南部,港内南北长4千米,东西宽6千米,港口口窄内宽,形似葫芦,东西两面有南湾半岛环抱,港内风平浪静,避风条件好,是古代海南著名的渔、商港口桐栖港的出海处,自古以来就是主要的出海通道。

在新村港居住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疍家人。

海上疍家

关于“疍家”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因为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上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自己为“疍家”。据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海南澄迈人岑家梧《广东史前时代的文化》记述:“自秦汉以后……越族的大部分逐渐融化于汉族之中,剩下来的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退处山区而成为后来南方的蛮族,现在海南岛的黎人,便是典型的一支;另一部分被迫入水中居住……成为后来的‘疍族’。”

正在劳作的渔民

疍家人生活在港里并排的水上房子里,房子四周浮着一个个用木块围成的大小相仿、呈井田式规则排列的养殖网箱,这些水上房子和网箱便是当地人俗称的“渔排”。它们散落却相连,漂浮却坚稳。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海上的田”,也有人称之为“浮着的作坊”。渔排与渔排间用粗绳连接,人在上面行走如履平地。渔排彼此间又留有一条条水道,水道两边船对船、屋连屋,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地连绵着许多造型独特的“船房”。渔排上建有卧房、客厅、厨房与洗手间,通电通水,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也一应俱全。

疍家船上日常

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很特别,禁忌也多。他们早晚出海都要烧香燃烛,以祈愿来去平安。在海上,当遇到风浪时,疍家人会向海里撒纸钱并祈求祖宗的保佑,因为疍家的先人多死于海上,其子孙认为先人的灵魂会在海上保佑他们平安。在船上煮鱼一般不斩头切尾,吃的时候要从尾巴吃起,不能翻鱼身,因翻鱼寓意覆舟;还禁忌在船头大小便,船尾倒是可以;汤匙搁在桌面不可让匙背朝上……

疍家妇女风采

陵水本地逢年过节祭祖拜神一般都安排在农历初一、十五,疍家人也有相似的习俗,但他们祭祖拜神的日子都选在十四,几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中元节、中秋节,他们都会选择在农历十四祭拜。另外,除了七月十四外,他们在农历正月十四也会给祖宗烧纸钱。每年年初或年末,疍家人出海前都要带上丰富的祭品去码头边的三江庙里祭拜三江娘娘,或在休渔后首次出海前在船上举行规模不一却都很隆重的“作福”仪式,多有给渔船洗礼之意,祈求满载而归、平安幸福,然后鸣炮出海。

疍家人在举行敬海仪式

疍家人喜欢唱咸水歌和西海歌。咸水歌是疍家极富情调的歌谣,他们出海打渔时唱,织网聊天时唱,平日摇舟海中触景生情时也唱。摇橹唱歌,船到哪里,哪里就流传着他们的歌谣。旧时,疍民的婚姻不避近亲,这源于世居水上历史条件的限制。男女成年后经媒妁介绍、相亲,定下婚期后,在结婚前三日内,只要男方家没有打烂碗、碟等日常用品,即可举行婚礼。娶亲时,男方敲锣打鼓,唱着咸水歌;而女方必须在出嫁前一天晚上在船里通宵唱“哭嫁歌”,哭父母不易,哭别亲戚朋友,哭诉自己的离别之情,缠绵难舍,称为“啼夜”。

疍歌表演

近年来,打渔已难以满足生活所需,疍民开始向岸上发展,逐渐演变成为拥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疍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早已融入美丽而迷人的新村港,成为当地最独特亮丽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