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人偶戏,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音曰“唱吉”,本地人称“佛子戏”。它的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不设幕布,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剧种,百年来,临高人偶戏戏在世道人心,至今仍散发着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魅力。
临高人偶戏起源于南宋时期,发展至今已有800余年,剧目逾1000部,主要流行于海南省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说临高语的区域,流行区域人口数超过100万。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的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弥补木偶表情的不足,演员的唱念做打饶有趣味。
临高人偶戏用临高方言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主要唱腔有“阿罗哈”和“朗叹”,程式丰富,伴奏用唢呐等乐器,演出最后一场以“唱吉”结束,内容喜庆吉利,多为祝福、祈祷、讴歌等,曲腔动人,气氛祥和。
“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这是戏剧大师田汉对临高人偶戏的赞歌。2006年,临高人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高人偶戏“人偶同演”
临高人偶戏大师
刘和贵
刘和贵(1910—1974年),临高县人偶戏演员,工小生。他聪慧、乐观、好动,特别爱唱民歌,看过戏班演出后爱上了“阿罗哈”,经常自己唱几段自娱自乐。
刘和贵嗓音佳、音质亮,唱腔流畅悠扬、韵味浓厚,吐字准确清晰,行腔运调缜密绵延,富有弹性,往往令人百听不厌。他记忆力强,演过的200多出剧目均能熟记,掌握的历史掌故颇多,故能随唱随编。
刘教英
刘教英(1911—1981年),临高人偶戏女演员,工旦行。她年幼入雷华班学唱旦行戏,后与刘和贵配演,很快崭露头角,两人成为艺坛上一对妇孺皆知的”金童玉女”。
1958年,她被派往广州学习,掌握了不少木偶操纵表演技艺。返回临高后,她带领剧团同仁对偶像进行改造,加大偶像的头部,使偶像更为生动。此外,刘教英还将操纵木偶的双手由在服装内改为在服装外,使木偶表演更具灵活性,更利于舞台表演。
刘教英戏路较广,文、武旦皆能。她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唱腔清脆,优美动听,扣人心弦,且能随编随唱。她台步优美,体态婀娜,表演武中带文,刚柔相济,形神兼备,深受观众喜爱。
王兴明
王兴明(1895—1981年)相貌清秀,天资聪慧,幼时被龙波墟琼剧武生孙发茂收为弟子,教以琼剧、粤剧唱腔,以及台步、摔架、蹬马等武生基本功。
1912年,孙发茂把他介绍给琼剧名伶吴长生。王兴明在吴长生的带教下,技艺大进。三年后,吴长生又介绍他到鸡蛋班演南派武生。此后数年,他多次到新加坡、曼谷、金边、西贡(今胡志明市)、海防等地演出,因其技艺出类拔萃,扮相英俊,华侨称他为“靓兴明”。
王春荣
王春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高人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王春荣,1961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高人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他是来自临高西部有着浓郁民间艺术氛围的加来镇白石村的著名人偶戏和临剧表演艺术家,是临高家喻户晓的人偶戏和临剧生角,也是临高民间文化艺术一张行走的闪亮名片。
1981年1月,王春荣被国营红华农场人偶戏团招录为演员,并担当主角。经过30多年的实践、磨炼、钻研与求索,王春荣已形成自己的人偶戏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是临高人偶戏“三大生角”之一,多次获得县人偶戏会演一等奖。
王春荣在人偶戏和临剧表演中专攻生角,兼攻其他。他的形体动作规范自然,招式到位,洒脱飘逸,唱功精湛,唱腔悠长婉转,戏声洪亮,独具韵味。他对剧本的提升,达到了二次创作的艺术效果,给戏曲内容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
临高人偶戏行当脸谱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