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敢讲” 又要“善讲”

作者:郑少忠
来源:新闻战线
2020-01-16

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确立全员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宣传观”,在统筹全局、创新方式、拓展路径等方面下足工夫;要以“敢讲”+“善讲”的姿态和作为,让世界更充分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全面走向世界,为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更强中国力量。

面对“西强我弱”的舆论生态,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局,传播好中国声音,媒体既要“敢讲”,不断增强话语权;又要“善讲”,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多彩、真实的中国,抢占舆论制高点特别是国际传播制高点。

谁来讲——确立全员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宣传观”

要拓宽思路,摈弃讲好中国故事只是新闻舆论和宣传工作者职责的观念,树立人人都是“讲解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立全员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宣传观”。

习近平总书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和表率。无论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总书记都非常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国道路。2013年3月23日,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生动诙谐,鞭辟入里,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针对目前宣传舆论工作中一定程度存在的官方讲得多、民间讲得少,专业人讲得多、普通人讲得少,国内人士讲得多、境外人士讲得少等问题,媒体要积极探索“自己讲”和“别人讲”、“官方讲”和“民间讲”、“国内人士讲”和“境外人士讲”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模式,使讲故事的主体更加多元,让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以取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比如,在宣传“一带一路”建设成就时,既要说“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贡献,也要讲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贡献;既可以由国内相关人士通过国内媒体讲,也可以通过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人士、媒体讲,这样的“故事”会更具感染力、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绝不只是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的事,走出国门的企业和所有“涉外”人员,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事实表明,越来越多普通民众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国家形象代言人”和“中国故事讲述者”,在对外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媒体要更加注重并更大限度发挥企业和民间力量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作用。

讲什么——以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认同为目标

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推动世界和平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资源、坚实基础。中国已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对外传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要满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要针对国际上一些共性、热点甚至敏感问题,在释疑解惑上下功夫,及时发出中国声音。可通过讲述好一个个生动案例,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做了些什么贡献、正在做什么贡献、还要做出什么贡献,要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

要特别注意多讲并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以及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中国式民主为什么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好、中国未来为什么前景可期,等等;

要利用好中外民间文化体育交流、重大文化体育比赛、国际性论坛和展览等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人民自己的故事,激发国内外受众兴趣上的“最大公约数”;

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新举措、新成就,统筹各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努力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

怎么讲——统筹全局、创新方式、拓展路径、技术引领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

统筹全局,创新传播理念,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顶层规划相对不足,话语体系滞后,在议题设置方面经常被西方媒体抢先甚至牵着鼻子走,有时显得非常被动。

2013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竞争中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媒体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主动作为,积极进行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战略布局;加快对外传播的议题设置和规划工作,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话题,通过赢得国际社会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等,赢得广泛认同,进而占领引导舆论的制高点和“发球权”。

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央主要媒体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各级媒体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强中央主要外宣媒体建设,打造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互为补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同并进,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打造各类媒体积极参与的国际传播媒体集群,最大限度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最强音。

创新表达方式,提高业务本领,强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也要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既要有道,也要有术。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练好内功,主动提升全球媒介沟通和传播能力,加强对国外不同受众习惯和特点的研究,以融通中外的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

要针对西方媒体的不实宣传和杂音、噪音,在国际社会及时发声,避免处于失声、失语状态,避免被不实声音混淆视听;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积极宣传中国主张、中国实践、中国成就、中国贡献,用清新的文风、生动的实践,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民主、人权、和平、反恐、气候变化等重大、热点、敏感问题上赢得主动权。

弹好“钢琴”,积极拓展公共传播新路径。媒体外交、民间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自媒体已成为新的话语平台。

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全面、及时、权威、形象地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应组建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传播矩阵”,弹好“钢琴”,发出中国好声音;应以国际视野关注舆论态势,加强舆情研判,把握时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讲好中国故事;应找准想讲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点,把握真实表意和国外受众误读的临界点,抓住国际社会舆论焦点、国外受众关注热点和认识盲点,在国际舆论交流、交锋中争取话语主动权,以回应关切、厘清谬误,消弭分歧、增进互信。

应重视发挥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媒体要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把握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迅速崛起的趋势,更加注重传播形态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众化、多元化,借力民间和社交网络,主动开设信息发布平台,丰富传播形态;要坚持区域化、本土化生产方式,加强分层设计、定向直供,做好量体裁衣、精准推送。有人讲“中国威胁论”,我们就讲和平发展的故事;有人讲“中国崩溃论”,我们就讲民族复兴的故事;有人讲“中国傲慢论”,我们就讲能展现中国谦虚包容大国风范的故事……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更强中国力量。

喜欢|36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