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众一讲述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故事

作者:司晋丽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19-12-31

中日关系无论如何演变,都没有切断民间交流的根。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两国民间都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故事被埋藏在岁月尘埃中。

王众一和《血与心》主人公砂原惠(左)

委员简介:王众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外文局日文月刊《人民中国》杂志总编辑。

人民政协网12月31日电(记者 司晋丽 )兴许是职业敏感使然,在参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时,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特别留意有关中日关系的内容。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提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在这两块展板前,他驻足沉思,往事如同潮水般涌来。

中日是邻国,两国互补性强,利益高度交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政治等原因,两国关系“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爬坡过坎”。随着这两年中日两国领导人密切互访,中日关系又重回正轨,应该看到这个局面来之不易。

王众一有一个敏锐的观察,那就是中日关系不论如何跌宕起伏,民间交流一直没有间断。

早在1953年,中日正式建交19年前,日本民间一些友好人士就开始主动要求了解新中国,中国方面也积极开展了相应的对日交流。

也是那年,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中国外文局在1950年创办的英文月刊《人民中国》的基础上,针对日本读者创办了日语外宣月刊《人民中国》。这本刊物作为两国民间交流的文字桥梁,见证着这个时期中日关系发展的同时,客观、真实、生动地向日本读者介绍新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在有效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两国人民友好故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还在少年时代,王众一就曾从《新闻简报》上看到记录当时日本公害问题的纪录片片段,多年以后才知道这是著名导演土本典昭的经典作品。后来,他在东京见到了土本导演,才知道上世纪50年代起,土本先生就和许多中日友好人士组织《白毛女》《钢铁战士》等新中国电影在日本巡回上映。

中日关系无论如何演变,都没有切断民间交流的根。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两国民间都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故事被埋藏在岁月尘埃中。

而今,走进电影博物馆,人们会发现,新中国早期很多电影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日本人参与,他们是当年日本在东北留用的技术人员。《白毛女》《六号门》等耳熟能详的老电影,在摄像和剪辑方面都有日本人参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创立之初,也有重要的日本导演参与。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虽非一帆风顺,却慢慢开始解冻。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使两国进入邦交的“蜜月期”。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首轮“日本电影周”在中国多个大城市举办。《追捕》《望乡》等电影,让国人认识了高仓健、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等日本表演艺术家。高仓健与原田芳雄的扮相一度成为国人的时尚追求,真由美扮演者中野良子在中国被称为“真优美”,栗原小卷优雅的气质也迷倒了不少中国观众。

“讲历史要全面,既要讲日本侵华的历史,也要讲日本人民、日本众多友好人士为中日友好奋斗的历史。”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

1989年,王众一结束在吉林大学7年日语专业的学习,有了一份令小伙伴们羡慕的工作:到国家外文局从事《人民中国》的翻译与采编工作。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当时中日友好的氛围成就了高仓健。”王众一说,《追捕》在中国的上映,使人们对日本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战后日本的形象也因此得到改善。

中日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在本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力,两国友好将有利于中国和日本人民的利益,也将有利于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峰有谷,但人民友好始终是贯穿中日关系发展的主线。令王众一欣慰的是,《人民中国》这份对日宣传刊物,几代人都坚持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精准有效地做好对日报道。

《人民中国》也将挖掘前所未知的中日关系史中的轶闻作为使命在肩。譬如:由于受到周总理邀请访华,5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日友好的老读者神宫寺敬一家人的故事;时隔不同的时代,鲁迅与内山书店两家三代人继续交往,几代人都坚持以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续写人民友好的故事;松山芭蕾舞团《白毛女》三代喜儿与中国交往的故事都深深地打动着两国读者,这些故事也是中日民间友好的真实写照。

近百岁的老人神宫寺敬是《人民中国》的忠实老读者。他曾作为一名士兵参与侵华战争,战后他开始反思这场战争。他不仅自费订阅了《人民中国》,还积极在日本推广这本杂志。1966年,应周总理邀请,神宫寺敬一行对华友好人士访华。这位日本老人心系中国,后来又50多次访问中国。

“我虽然是通信兵,不是作战部队,但是对自己曾是侵略战争的一分子表示忏悔。当年我答应了《人民中国》的社长,每个月写对杂志的感想,人要言之有信,我坚持了50多年。还有每年与中国朋友的相聚,都是对自己承诺事情的兑现。”面对中国记者时,神宫寺敬老人这样说。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记得几年前我采访栗原小卷时,她曾非常动情地讲起她参加中日合拍的第一部电视剧《望乡之星》的故事。邓小平唯一一次为影视剧题写片名,就是这部作品。这成了激励她投身中日文化交流的原动力。……这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成为我们温故知新,引导中日年轻一代投身中日友好的不竭动力。”王众一说。

今年,由王众一牵头策划的原创漫画作品《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出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砂原惠的日本老人。他少年时代在东北经历日本战败,解放军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在土改中被评为雇农并分到了土地,为了保卫自己的土改果实,他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后来他又报名参加志愿军走上朝鲜战场,为初创期的人民空军航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回到日本后,他始终不忘初心,毕生从事中日友好活动。他在天津办厂,却从不拿工厂的工资,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作为自己毕生的座右铭。他说,“血统上和法律上日本是我的祖国,精神上中国是我的祖国。”

“这部漫画作品由青年漫画家李昀完成,是一次融合流行文化形式与厚重历史题材的尝试。在新时代,吸引更多中日青年投身中日交流,夯实中日友好的基础,就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形式。”王众一说。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参与了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发起的大力促进中日青少年交流的提案。令人欣喜的是,两国政府确定了今年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今年,他发起了“关于出版中英文(多语种)《人民政协关键词》,对外讲好政协故事”的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

当下,要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使中日关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参加外宣工作30来年,王众一感佩于我国领导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坚信做人民友好工作大有可为。也正是基于此,在中日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人民中国》总能够以文化人,努力去影响日本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

谈及偶像,王众一最崇拜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另一个是《人民中国》的老总编康大川。“他们两个人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民族英雄。他们有共同点,都以毫不动摇的信念坚守自己的阵地。在今天,一名好的外宣工作者正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淡泊名利,坚守信念。”王众一说。

(口述/王众一 整理/本报记者 司晋丽)

喜欢|36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