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地讲好“一带一路”经济故事

来源:对外传播
2019-06-13

2019年4月底,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论坛前后一段时间是促进和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效果的黄金时机。这段时间内中国日报社发挥自身国际传播媒体的特点,集中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包括做好“一带一路”相关经济类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中国和沿线经济体秉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原则,共同推动倡议落地生根、持久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倡议的理解不断深入,认可度不断提升。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主要国家所做的中国观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及人文交流,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69.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本国政府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充分证明了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切实从中获益,有力反驳了西方舆论关于倡议会给参与国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然而一些西方国家至今还抱着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化解读“一带一路”倡议,并对其进行抹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错误引导了沿线民众的认知。因此,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更多人能客观评价、主动接受“一带一路”倡议仍任重道远。

2019年4月底,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论坛前后一段时间是促进和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效果的黄金时机。这段时间内中国日报社发挥自身国际传播媒体的特点,集中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包括做好“一带一路”相关经济类报道。中国日报社经济报道团队加强策划,在对外报道“一带一路”项目直接经济成就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更多层面展开丰富叙事和解读,将倡议带给沿线各国企业和创业者的投资兴业机会,以及中国领军企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经济、社会、民生综合发展的社会责任故事作为另外一个视角,以小见大、润物无声地全方位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带给周边国家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及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笔者建议财经类媒体可多开辟或者延续“跨国公司与‘一带一路’发展故事”“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巡礼”“‘一带一路’外国创业者故事”等专栏或专版,力争将“一带一路”对外经济报道工作做得入脑入心、润物无声。除了“一带一路”项目的经济成就和经济效益之外,在现阶段可着力以全媒体形式生动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社会效益和民生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突出典型受益人群的个人故事和体会;同时借“外眼”“外脑”“外嘴”观察和评论,巧妙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在我国主流对外传播渠道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抢先发表于我有利的积极客观言论,平和、理性、客观地积极唱响“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舆论场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对冲压缩某些西方国家对倡议的抹黑。

一、展现中国企业“一带一路”项目成果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感人故事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工程基建、能源、高端制造、科技消费等关键行业的中国大型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项目,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很多外媒无视这些成果,反而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国企业和项目,甚至展开了泛政治化解读,指控这些项目造成了当地经济体的环境、社会和债务等问题。对于此类不实的言论,建议各大中国国企、大型私企与我国主流国际传播媒体配合,进一步加强议题设置,提前主动发声,多发布“一带一路”上中国企业和项目的更多、更综合、更富有人情味的信息。利用主流国际传播媒体的相关栏目,介绍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的产能合作项目、援建合作项目,讲述这些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故事,突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发展基础设施、满足能源交通和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以及帮助当地民众解决就业、民生、发展问题的生动故事和成果。

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和“劲头”审视中国项目和中国企业,绝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也不是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开始的,而是早就有之,并有着被实践反复证实的理论基础和根源。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有着明确“所属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划分,也存在着“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普遍现象。民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而根据陆雄文所著的《管理学大辞典》,“在现实生活中,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正确的伦理实践,到另一种文化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在文化相对论里,对和错可以通过对世界的考察来判断”。因此,某些西方媒体对于我方提出的新倡议、新方案,必然要戴着怀疑和警惕的有色眼镜去审视和刁难,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抵制和抹黑,甚至谩骂和攻击。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更无需乱了阵脚,只需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本着客观、理性、平和的原则,自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始阶段,我们展现了很多中国制造、中国工程的实力,证实了中国项目的经济效益。而现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集中突出展现中国企业与沿线合作伙伴进行产能合作过程中展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明星项目,展示中国项目给当地民众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和良好社会效益。可以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一带一路”上的“中国企业明星外籍雇员”系列全媒体采访或者视频征集活动,借助中国企业外籍员工和当地合作伙伴的“外嘴”“外眼”,更多地展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故事,更多谈及国企建设的基础能源交通设施如何满足当地民众的强烈需求,更多涉及国企在当地的就业、环保、教育、扶贫等公益慈善项目。例如中国电建、中国建筑等公司海外员工的故事,就生动地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此类报道,可以用全媒体报纸、网络和视频等形式呈现,从而生动鲜活地达到借用当地“外嘴”“外眼”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和效果。

二、借“外嘴”讲好“一带一路”上的商务合作故事

虽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媒体出于种种目的,总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中国企业进行负面评价甚至攻击抹黑,但是很多跨国公司却非常务实,也相对客观。在商业实操中,只要能感受到中国项目带来的收益和好处,他们就会积极寻求合作,也会给予中国倡议和中国企业相对积极和客观的评价。许多全球跨国企业还积极拥抱“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中国伙伴,在倡议中寻找商机,这其中也出现了很多积极案例。

在实际采访中,不少外企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对跨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和拓展市场有推动作用,表示他们要积极谋求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上的合作。因此,中国日报社经济部有意识地开动“脑力”,积极策划,专访工程机械、基础设施、能源、制造业等行业的跨国企业全球总裁,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领袖,畅谈他们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市场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成果和未来计划,有针对性地反驳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抹黑,强调该倡议和中国的巨大市场对全球市场和跨国企业的重要性,在国际传播中达到借用西方高端“外嘴”发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巧妙效果。

此外,建议更加重视国际经济研究机构、海外产业协会、行业智库的影响力和乘数放大作用,更多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发表于我有利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对国际社会和跨国企业如何更好地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市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给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反驳中国投资环境变差、重商主义及中国“搭便车”等不实的国际舆论。跨国企业、行业协会和智库在西方政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西方政府的决策。通过他们讲好“一带一路”上的商务合作故事,讲明倡议对国际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和对跨国企业经营活动的巨大益处,可以鼓励和吸引更多海外民众和政府支持倡议,甚至加入到“一带一路”项目中来。

三、以小见大讲好“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创业者的创业故事

在很多中国基建和能源矿产类企业开始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不少外媒就开始诟病“一带一路”项目更多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等传统项目上,是中国在转移其过剩产能,未能带动沿线国家创新创业的意愿和趋势。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带给中国企业和创业者创新发展机会,同时也给世界各地的创业者带来了蓬勃的创新创业机遇。在实地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大批在跨境特色旅游、跨境电商、特色农产品贸易、特色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外国创业者和留学生,他们在中国各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创新创业,探求“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带动外国创业者创新创业的故事,尤其适合从小切口切入进行讲述,做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

相关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年轻一代的“意识形态偏执”较为淡化,也更为支持自由贸易和新的发展理念。因此,我们更需要从年轻人入手,特别是从年轻的创业者入手,以年轻人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吸引他们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创业浪潮中。可以利用好脸书、推特、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报道,用图片、动画和微视频等形式达到生动鲜活、喜闻乐见的效果,力争形成现象级的传播。

四、深度呈现“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球多边贸易的积极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经常被境外舆论视为中国颠覆国际经贸秩序的战略工具。事实上,在全球化遭遇挑战之际,“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发展了世界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并在相关经济体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一带一路”倡议激发和带动了中国各地与“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的双边或多边特色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双边或多边投资的开展,带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产业发展,引领了大批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趋势,从而促进以投资、消费和贸易拉动为核心的沿线经济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对于这些事实和案例,我们要践行“四力”精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同时加强策划,把相关报道以财经评论、深度特写、深度调研采访等形式在主流财经类媒体的全媒体平台刊发,生动鲜活地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受到挑战时,“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推动和示范作用。

一是要深入践行“四力”要求,进一步加强自主策划,派出媒体总部和记者站全媒体记者团队赶赴与“一带一路”创业项目相关的全国典型案例发生地,实地调研采访全国各地通过中欧班列等渠道开展的“一带一路”相关特色贸易活动和创业者,体现“一带一路”倡议给全球自由贸易、跨境投资和中外企业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机遇。二是要调动媒体自身的“外嘴”“外眼”,即国际传播媒体内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深外籍记者和编辑,开启财经类“一带一路”全媒体作品的2.0时代,即新媒体财经视频评论作品时代。具体做法是以报纸深度稿件为基础,改编视频脚本,邀请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外籍记者、编辑出镜,现身说法,制作剪辑财经评论类新媒体作品。作品突出涉外角度,借助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外嘴”“外眼”,表达真情实感,积极唱响中国经济预期,正面评论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影响和意义。例如中国日报社的新媒体团队,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策划了原创微视频《爸爸去哪儿:“一带一路”版》,邀请中国友谊奖获得者资深外籍编辑艾瑞克全程出镜,在全国寻找“一带一路”中国发源地的典型案例和与倡议相关的外国创业者鲜活的创新创业故事。同时推出新媒体系列作品“‘事实与偏见’(FACTS):‘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吗?看数字就知道,无稽之谈!”,用事实和数据澄清谬误、还原真相。三是要更加主动地设置议题,以全媒体形式专访朱民、金立群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或“一带一路”领域的资深学者,刊发财经评论和财经新闻分析文章,并配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视频产品,用西方社会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体系,客观、理性、平和地说理,积极评论和深入分析,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共赢的宗旨和要义,宣介“一带一路”倡议对双边或多边贸易投资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例如,在2019年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日报》收集了全球主流网络媒体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关心的五个问题,针对这五个话题进行了全媒体策划,并约请知名人士进行高端访谈。以访谈著名经济学家朱民作为该系列的“首秀”,对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中国经济在2019年将如何表现进行了权威解读,访谈内容观点鲜明、说服力强,一经发布就成为点击和转载热点,文章发布当天国际媒体转引量即超过100次,起到了积极的国际舆论引导作用。

喜欢|36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