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空降兵十五勇士惊天一跳,着陆后都发生了啥?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QQ空间QQ空间
  • 故事人物
    • 刘文辉
    • 李玉山
    • 王磊
    • 赵海东
    • 刘志保
    • 雷志胜
    • 殷远
    • 赵四方
    • 王君伟
    • 任涛
    • 李振波
    • 于亚宾
    • 郭龙帅
    • 李亚军
    • 向海波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茂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央广军事
  • 发表时间
    • 2020-05-12

12年前,李振波大校带领14名勇士空降茂县,顺利完成灾区侦查引导任务,帮助附近乡镇10万受灾群众走出困境。

code:

vid:

uuid:

requestId:

Time:

提示信息

00:00 / 00:00
OD

正在为您切换到 , 请稍后...

“空降兵挂在树上,脸都剐得稀烂,老百姓看到心疼得流泪。”12年前,李振波大校带领14名勇士空降茂县,顺利完成灾区侦查引导任务,帮助附近乡镇10万受灾群众走出困境。“他们来了,希望就来了!”

生死“盲跳”

“当时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有多大风险”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

那个初夏午后,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5月13日凌晨,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参加救援。李振波当过伞训教员、引导队队长、空降空投处处长,是一线指挥员的最佳人选。与此同时,来自全空降兵部队的精英们陆续集结。

这是当时空降兵成立58年以来,首次以空降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

此时,地震灾区道路损坏严重,地面救援部队难以抵达,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空降兵成了进入灾区了解灾情的最后希望。

5月13日早上,他们飞赴震区。此前,空中路线被暴雨和浓云阻断,直升机6次试图着陆,都未能成功。

伞降高度以下有雨,是空降大忌。时隔多年,李振波仍记得那天震区的天空。当飞机下降到7000米时,飞行员发现,“雨刮器冻住了,什么都看不见,只能靠仪表飞行”。

由于机身结冰,舱门无法打开,飞机在震区上空转了一圈不得不返回成都机场。此时,地震发生已将近24小时,灾区群众依然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李振波等人苦苦思索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最终,指挥部决定由一支小分队使用翼伞先行空降,侦察摸清灾情和地面情况,再引导大规模空降空投。

翼伞比伞兵常用的圆伞飞行灵活,抗风能力更强,但操纵更复杂。空降兵训练有规定,只有使用圆伞跳伞达到一定次数,才能开始翼伞训练。

14日凌晨,李振波和其他14名精心挑选出的伞兵连夜备战,然后焦急等待着天气好转。

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难度可想而知。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他们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伞。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当时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会有多大风险。”时为空降引导队士官的李玉山回忆道。

14日上午,天气好转,一架运输机搭载着伞兵们飞向震中。11时47分,飞临茂县上空,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紧接着,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15勇士分成两批纷纷跃入茫茫云海。

最后一个跳进震中的殷远永远记住了那一刻: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围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

在将近一刻钟的伞降过程中,他们渐渐清晰看到了陡峭的山崖、奔腾的岷江、茂密的丛林、纵横的高压电线以及被震坏的房屋……

他们都清楚,“躲不过其中任何一处,都可能丢了‘小命’”。

他们更清楚,唯有穿越这重重险阻,才能将生的希望带给绝境中的百姓。

无悔选择

“军人不是为立功而战,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必定义不容辞”

其实,15名突击队员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那生死“盲跳”的。

直到5月14日临出发前,李振波才同意了向海波参加行动的请求。为什么拒绝他参加?表面的答复是“你跳伞次数还少”,李振波心里其实还有另一层考虑:下去可能会面临伤亡,他才23岁,年龄还小“于心不忍”。

“当时真没想过怕什么。”向海波坦言,这些年,他先后有4次主伞打不开用备份伞着陆,有时也会担心好运气哪次就用完了。“没有临空一跳的勇气,是当不了伞兵的!”

原计划中,李振波也不用跳伞。最初,上级赋予他的任务是组织指挥部队空降。但在13日飞临震区上空了解到复杂的情况后,他决定带头“盲跳”。他打了个电话给部队领导:“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跳下去!”

跳下去!曾到过川西地区,见识过当地复杂地形的于亚宾知道其中的风险。“我是考虑过回不来的。”那天出发前,他特意“把存折里还有多少钱跟家属说了”。同是空降兵的妻子立马嗔怪:“呸呸呸,你说这些干啥!”

说与不说,现实的风险就摆在那里。

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还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殷远落进樱桃林,伞挂到了树上;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撞在了石头上,肿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最终,15人还是伞降成功了。14日12时25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着陆后,他们第一时间向指挥部发出了一份事关战友生死的情报:由于地面情况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空降,而且剩余人员所用伞具都是圆伞,抗风能力差,建议取消后续的空降行动。这意味着,他们将独立承担起侦察地震灾情、引导空中救援等任务。

地面比空中更危险。沿岷江通向汶川的道路,已多处被山体滑坡掩埋,余震不断。脚下是滔滔江水,头顶不时有石子落下,打在头盔上,砰砰直响。有一次,他们刚刚通过一处滑坡地段,巨石就轰隆隆滚落,“石头有半间房子那么大。”

让他们更加记忆深刻的是见到灾区群众时的情景——

不论他们降落的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李玉山记得,当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军来了”时,手一直在颤抖。

挺进汶川途中,他们不时遇到游客从震中往外走。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我们小分队的价值,除了侦察灾情、引导空中救援,还在于一路上给灾区群众带去了生的希望、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回顾多年前那场行动,于亚宾感慨:“军人不是为了立功而战的,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必定义不容辞。”

事实上,他们的功绩已经载入史册。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一举解决了附近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延伸阅读

十五勇士 伞降震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震后,处于震中地带的茂县与外界通信和交通中断,成为一座“孤岛”。

空降兵部队闻令而动,迅速投入地震救援。13日一大早,伞兵们飞赴震区,到达震区上空,因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飞机不得不返回成都机场。

5月14日上午,空降兵再次飞赴茂县上空。11时47分,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带领15人组成的先遣小分队,携带通信、引导、侦察等装备,分成两个批次从4999米的高空跳下,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盲跳”至茂县地域。

惊天一跳,只为人民。安全着陆后,他们在汶川、茂县两县展开震情侦察,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空降茂县是中国空降兵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战争军事行动并实施救援任务。

收藏
喜欢|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