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我组建了松桃苗绣团队,由3名绣娘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人。这当中有下岗女工、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以我身上穿的苗绣‘鸽子花’为载体,我们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2008年12月我组建了松桃苗绣团队,由3名绣娘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人。这当中有下岗女工、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以我身上穿的苗绣‘鸽子花’为载体,我们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如约开启。作为6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石丽平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记者的采访。
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记者的采访。 新华社 李贺 摄
石丽平是贵州省松桃自治县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作为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从2000年开始,石丽平徒步3万多里路,收集资料,记录苗绣历史。她将传统图案“鸽子花”与苗族文化、现代时尚元素融合创作,把指尖技艺转化为了指尖经济。
用心静候鸽子花开
石丽平的童年记忆中,总有母亲织布绣花的身影。母亲手把手教会她怎么用一根针、一缕线绘出绚丽的图案。从小耳濡目染,石丽平三四岁就学会了拿针配线。“苗家女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石丽平的家乡,女孩小时候就开始学习织布、刺绣。出嫁前,女孩会亲手绣自己的嫁衣。母亲传给女儿苗绣的技艺,这样一代传一代,延续至今。
长大后,石丽平遍访名师,潜心学习苗绣技艺,并成为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松桃苗族,是把文化刺绣在服装上的民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苗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都通过苗族妇女的巧手绣制在衣物、饰品上。这些服饰传承了苗族的优秀文化。2006年6月,松桃苗绣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2月,石丽平创办了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石丽平最喜爱的鸽子花,盛开在梵净山。在她看来,松桃苗绣和鸽子花,都是梵净山的馈赠。“我希望苗绣也能像鸽子花一样,经过世事变迁,还能留存下来。”
石丽平种下一棵鸽子花树,然后静静等待它的盛开。
用情传承苗绣使命
早在2008年以前,石丽平就开始收集松桃当地的老绣片,整理各种针法以及刺绣图案。为了收集这些针法和纹样资料,石丽平几乎走遍了贵州各地。很多掌握传统技法的绣娘没读过书,也不会说汉语,石丽平就用视频录下她们的刺绣方法。有一些刺绣技法早已失传,只在老物件上才能见到,石丽就到处搜罗老物件,专门找来绣娘修复它们。
石丽平(左)到农村集市上,与民间苗族刺绣匠人探讨苗绣技艺。图片来源:人民网
2015年,松桃自治县发大洪水冲走了她精心收藏的绣片。“我是很坚强的人,但那一次我哭了,这么多年收集的资料一下子就没了。”打击并没有让石丽平停下脚步,“现在有了大数据,收集好的绣片可以放到云端,就再也不用担心被大水冲走了。”
“我觉得首先要有敬畏心,才有对文化的尊崇,才能耐得住寂寞。我想做的,是激发非遗自身的内在动力,将非遗技艺化为指尖经济,以产业发展来反哺非遗。”苗绣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松桃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石丽平主张通过“用”来传承民族文化。开发苗绣产品,要契合时代发展潮流,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只有“用”起来,才能更好地去保护。
在苗绣作品的创作上,一方面,石丽平力求与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将梵净山的鸽子花、苗族的四面鼓等元素融入纹样和图案;另一方面,她充分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将苗绣与时尚服饰相结合,为松桃苗绣注入更多现代美学元素。
“我心中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就是让苗绣像她最原始的形态那样,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现在做得更多的是设计符合时代特征和审美,又包含苗绣元素的产品,让人们更易接受,于无形中融于日常。”
石丽平致力于苗族服饰、苗族文化影视、苗族歌舞、苗族饮食等苗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先后发展了花鼓、鸽子花、梵净山风光、鱼龙图腾、生活习俗及民间故事六大刺绣系列共220个品种。民族自主品牌“鸽子花”产品销往了67个国家和地区……石丽平把“松桃苗绣”从边远的苗乡村寨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用力搭建幸福云梯
在传承刺绣文化的同时,石丽平也想方设法让更多的苗族绣娘利用手中的技艺脱贫致富。
石丽平的公司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公司仅有3名绣娘,后来从全县28个乡镇的下岗职工、农民工中招聘120人,进行了3个月培训,筛选后录用。
她想通过发展刺绣产业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为父老乡亲开拓一条增收路子。她的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薪酬模式。在石丽平的公司,绣娘们可以在家生产,按照计件方式获得工资。留守妇女们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石维仙是众多返乡就业绣娘中的一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她曾经外出务工。回到家乡后,在石丽平的指导和带动下,石维仙成为了一名绣娘,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她还被公司推荐,到北京、贵阳等地高校带薪脱产学习。鹧鸪园村村民陆顺曲和弟媳一起到石丽平的公司工作,她说,多年以来一直担心苗绣技术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没想到现在又能做了。而且在这里工作,还可以照顾到家人。
石丽平(左四)和绣娘在一起。图片来源:铜仁日报
2019年,石丽平的苗绣团队“绣”出了6000多万元,带动了50多万名妇女就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绣品销售受阻。4月,石丽平在淘宝上注册了她的网店“鸽子花松桃苗绣”。她还在快手、抖音、淘宝等平台做起了网络直播。几个月的体验,不仅让石丽平对直播带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如何通过平台经济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平台就像串珍珠一样,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做成一根项链。很多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我们。我们愿意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服务更多人。”石丽平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的创始人,她用指尖经济带动绣娘增收致富,助推苗岭脱贫攻坚。一路走来,虽然千辛万苦但也成效斐然。石丽平的公司被命名为“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石丽平荣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