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9日,中国棋手谢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争夺战中,以4胜2负9平积8.5分的成绩,战胜苏联国际特级大师齐布尔达尼泽,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争夺战应该说是世界体育项目竞赛中,最为持久、激烈的大角逐了。一个报名参赛的棋手,要先后经过分区赛、区际赛、候选人赛和挑战赛,只有最后的优胜者才可能夺得国际象棋“皇后”的宝座。这一系列的比赛历时两年,其间要同数十名世界一流棋手对奕近百局,每一个参赛者都要经过智力、体力的巨大挑战和考验。谢军在21岁时就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考验和曲折,最终一步步走过了这条艰苦卓绝的小路,来到被称为“高雅殿堂”的国际象棋“后座”上。

实际上,谢军学棋,最先接触的并非国际象棋,而是中国象棋。她小时候住在北京东郊的酒仙桥,7岁起就和爸爸在马路边看大人下象棋。回到家里,爸爸就成了谢军中国象棋的启蒙老师。

谢军在父亲的教导下,10岁时就夺得北京市少儿中国象棋比赛的冠军。那时,北京市正在培养国际象棋小选手,棋院的王陛钧教练把谢军叫到棋院,在棋院二楼的小棋桌上和谢军下了一盘中国象棋。他发现谢军有基础,棋感好。王陛钧教练又把国际象棋的基本走法教给谢军,然后又和她下了一盘国际象棋。他惊讶地发现谢军有强烈的攻王意识,再加上谢军思路敏捷,有大局观,王教练当即决定收这个姑娘进北京队。从此,谢军便迈上国际象棋的征途。

当时的北京体校国际象棋业余学习班,条件特别艰苦,教室设在什刹海看台底下,夏天这里热得透不过气,冬天生着火还冻手冻脚。谢军家离体校很远,乘车要一个多小时,她只好独自住在体校值班室。别的同学都是父母天天接送,而她每周只回家一次。就这样,谢军在体校学棋学了三年半。

谈到自己学棋的日子时,谢军回忆道,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自己和同学们不仅要顾虑学业还要坐很久很久的火车到处去培训、向高手学习。北国的冬天特别冷,在训练基地,大家的床只能围着一个火炉,靠近火炉这边的身子是暖的,另一边则是冷的,靠炉子远一点的床,只能拥抱寒冬入夜。她说,那段岁月固然很苦,但在越恶劣的条件下却更加能真实地感受到内心对国际象棋的狂热。

谢军勤奋好学,刻苦努力,进步很快。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她被编入女子成人组,虽然她仍未成年,但她战胜了新老棋手,获得冠军。此后,谢军15岁成为国际象棋国家大师,18岁晋升为女子国际象棋国际大师,20岁成为中国第三位女子国际象棋国际特级大师。

在不断提高自己棋艺的路上,“不怕输”也成了谢军必不可少的武器之一。她认为,有许多人在某个级别上哪怕已经很强了,却不愿意挑战更高难度的技术。她曾说:“在学棋的路上要敢于挑战,敢于‘输’,感受对抗的感觉,敢于和比自己厉害很多的高手下棋,也许开始很难,但输的多了,水平也会慢慢地提升。”

谈起自己与齐布尔达尼泽的那次比赛,谢军曾说:“比赛最后一局棋,刚巧就在我生日的前一天。但过去的事,无论你很满意还是遗憾,已经过去了,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了。人不能生活在过去,不可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要把当下要做的事情尽全力做好就够了。”

(综合新华社、深圳新闻网、中华儿女相关报道)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