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9月19日上午,伴随一阵清脆的开市钟声,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不过,敲钟者不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而是一众阿里巴巴的客户代表:快递员、网店店主、海归创业者、农场主、普通买家……

赴国外20多次融资被拒

阿里巴巴梦的构筑,是在一次次挫败中渐渐清晰的。

马云说,自己很平凡:大学考了3回;当年找工作被拒绝过30多次。去肯德基应聘,24个人收下了23个,他是唯一被刷下来的那一个。

1995年,阿里巴巴成立4年前,杭州师范大学的英语教师马云去了一趟美国西雅图,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而在国内,大众对互联网的了解还几乎是空白。这个善抓机遇的年轻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来就做这个!

回国后马云请了24个朋友到家里,说自己准备从大学里辞职,投身互联网。他花了两个小时来说服大家。随后投票表决,23个人反对。可他并没有放弃,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街过巷兜售自己的观点,四处筹措起步资金。

然而,他面对的是,四处贷款无果,赴国外20多次融资被拒。

“一分钱都得省”

收获还是有的,挫折把17位和他有着同样创业激情的年轻人紧紧团结在了一起。1999年秋天,18个同道者聚在杭州城西马云的家中。“每个人有多少钱出多少钱,但要留10个月吃饭的钱。不许问父母借钱,问父母借钱的话,明天把老爸老妈的退休工资搞掉了,那也吃不消。”

18个人凑了50万元,平均每人2万多元,当时35岁的马云算是积蓄多的,多掏了几万元。

说起当时的捉襟见肘,马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平时不打车,一次有东西要带,于是马云和两个同伴下决心打个的士。来了一辆车,以为是夏利,3个人招手,结果停下来是辆桑塔纳,于是3个人齐刷刷地把头转了过去。“桑塔纳的起步价要比夏利贵,当时我们没钱,一分钱都得省。”

尽管如此,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家“放眼世界”的公司,开业时马云曾带着团队在猎猎秋风中宣誓:“我们一定要打造一家让世界瞩目、让中国人骄傲的公司!”

阿里巴巴取名的故事

创业伊始,也曾有过分歧:为大企业服务,跑跑关系,来钱快;为小企业服务,到处吃闭门羹,似乎摸不到什么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到底往哪个方向走,企业要怎样活下去,创业几年之后,马云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最后定位是:做小微企业的服务商。

从一开始,阿里巴巴几乎所有重要会议,都留下录像和录音,以备将来查考。就好像当初创业者知道这家公司将会多么成功,甚至会作为一个现象留给后来者研究。“全世界没有一家公司这么做的,很多人羡慕不已。”马云说。

阿里巴巴取名的故事如今已是耳熟能详。创业伊始,他就想给未来的公司取一个全球化的名字。在美国旧金山,马云在吃饭时问服务员,“你知不知道阿里巴巴?”女服务员说:当然知道,阿里巴巴芝麻开门。马云到新加坡,又跑到街上问人,看阿里巴巴是不是一个世界通行的名字。最后,有了今日的阿里巴巴。

上市敲钟

大眼睛、高颧骨、下巴突出,马云的长相十分具有标志性。熟悉马云的人知道,小时候他虽然瘦小,却以打架出名。不过,马云打架,一般都是打抱不平。有一次打完架,正好要评“三好学生”。坐在马云前排的一个女同学勇敢地举手说:“我选马云。他打架是为了帮助弱小!”这么多年过去了,谈起这段往事,马云仍然感动得稀里哗啦。

“每次我看到小企业主,看到他们眼中的激情,他们的失败,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唤‘我们要生存下去’时,我都看到我自己,因为我有同样的经历。”爱读武侠小说,仰慕侠肝义胆,愿意扶弱济贫,马云把“为小人物打拼”作为终生的理想。

阿里巴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敲钟这件事,更能说明马云的这种“平民情怀”:要选8名敲钟人,马云对集团高管们说,我们这些人上去露脸,多一次少一次都没有太大意义。应该选8位客户上去。他们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所有人都同意,后面就是人们熟悉的故事:两个网店店主、快递员、淘宝用户、电商创业者、网络模特和阿里巴巴云客服员工,加上来自美国的农场主皮特·维尔布鲁格,8个人一起站到了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