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QQ空间QQ空间
  • 故事人物
    • 李保国
  • 故事地点
    • 太行山
  • 故事年代
    • 现代

他扎根太行山30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累计推广36项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许多山区的贫困农民因此甩掉了“穷帽子”。

深冬的太行山,雪后初晴。

1月27日,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前南峪村的苹果园里,李保国正在为村民们示范剪枝技术。只见他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动作娴熟,村民们心领神会。

眼前的李保国,头发稀疏,皮肤黝黑,衣着朴素,双手长满茧子,裤腿沾满泥土。今年58岁的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但看上去更像一位地道的农民。

他扎根太行山30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累计推广36项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许多山区的贫困农民因此甩掉了“穷帽子”。

他把最美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

扎根山区,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

当年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繁,交通不便,2/3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村民们一年最多只有3个月有粮食吃,其余时间只能找野菜、树皮充饥。前南峪村共有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人打光棍。

李保国却偏偏选择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前南峪村的后山上,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是典型的石质山地,再加上干旱少雨,“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多少个夜晚,他在煤油灯下,分析数据,悉心钻研,寻求破解之法。

要让树木存活,只有加厚活土层。但土从何来?如何不被雨水冲蚀?“聚集土壤,聚集径流,土厚了,水多了,树也就活下来了。”李保国带领农户选择用爆破整地的方法来聚土积流。顺着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薄土集中填充到沟里。这样,下雨时也能汇集雨水,从而使干旱山地逐渐达到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

爆破的方法听来简单,一旦操作起来,危险无处不在。由于当时条件简陋,整地所用的炸药全部为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硝铵、煤油、锯末的配比,还得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进行炒制,混合的比例和炒制的方法不能出现一点点闪失。

在一次实验中,引爆的炸药没有反应。正当李保国上前查看时,爆炸正好发生,他被崩了个大跟头,浑身是土,幸好没有受伤。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保国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

收藏
喜欢|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