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脸上压痕惹哭网友:请一定要平安归来!

  • 故事来源
    • “学习强国”平台

这次的疫情抗击战,有两个名字不可忽视。一个是钟南山,85岁的他挂帅出征,步履坚定。另一个,便是李兰娟。2月20日,李兰娟院士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icu病房,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为了鼓舞士气,她让助手在防护服上写上“加油!”当她脱下防护服,脸上压痕清晰可见。消息一出,立刻冲到了热搜第一。网友们心疼地说:“李奶奶,辛苦了!”“为了国民,多保重自己!”距离上次李兰娟出现在公众面前,已经快半个月了...

这次的疫情抗击战,有两个名字不可忽视。

一个是钟南山,85岁的他挂帅出征,步履坚定。

另一个,便是李兰娟。

2月20日,李兰娟院士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icu病房,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为了鼓舞士气,她让助手在防护服上写上“加油!”

当她脱下防护服,脸上压痕清晰可见。

消息一出,立刻冲到了热搜第一。

网友们心疼地说:

“李奶奶,辛苦了!”

“为了国民,多保重自己!”

距离上次李兰娟出现在公众面前,已经快半个月了。

2月5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了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

根据初步测试,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得到了近4万的转发和67万的点赞。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有人发帖“李兰娟利益输送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经多方辟谣为假消息。

一边,是有人在背后造谣中伤。

另一边,是已经73岁的老人,仍浴血奋战在第一线,直到今天。

1.“我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

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带领团队一行5人再度出发,驰援武汉。

这已经是她近期第二次奔赴武汉防疫前线。

“李院士是主动请缨,她今晚9时上火车,不是高铁。”2月1日晚,电话那头,忙碌中的助理吕老师说。

晚上9点从杭州出发,次日凌晨4时抵达武汉,5时后抵达驻地。

2日上午9时,她不顾车马劳顿,没有片刻休息,立即和浙江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领队曹启峰等会面,详细听取了浙江医疗队工作情况介绍。

她说:

“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病人能康复,社会就不会恐慌。”

她说:

“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

她还说:“现在也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那边的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自己还没考虑过。”

2.曾经的赤脚医生

李兰娟,194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如今已经73岁了。

她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父亲患有眼疾,无法劳作,仅靠母亲卖山货供应家人。

李兰娟从小聪慧,成绩优异的她,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

但她看到家里困难重重,母亲背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维持家用,狠下心来,决定辍学。

班主任不忍,帮助她靠助学金,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之后,她想读中专,为了尽快毕业打工,减轻家里负担。

但那一次中考,她考得太好了,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杭州第一中学录取。

那个时候,父母手里仅仅只有5元钱,连学费都付不了。

又是热心的老师,减免了她的学费,还发助学金,帮助她坚持读完了高中。

高中毕业后,她遇上了文革,没法升学,于是她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一名代课教师。

她看着老乡们农活繁重,终日劳作,患上腰背疾病,便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

短短数月,她就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还在下课的空闲,为大家针灸,缓解疼痛。

恰逢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大家都推荐她来做村里的这个“赤脚医生”。

要知道,代课老师每个月工资24元,可“赤脚医生”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每天只有1毛钱,收入悬殊,怎么选?

思来想去,李兰娟觉得自己更喜欢医学,便无怨无悔地当起了“赤脚医生”。

为了给大家省药钱,她自己上山采药,每种药材的疗效,她都清清楚楚,丝毫不差。

400多户人家,只有她一个医生,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深更半夜,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

乡亲们说她其心若兰,心系苍生。

1970年,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3.如今的业界泰斗

1973年6月,26岁的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

因为成绩优异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

李兰娟有多牛?

她发表过400余篇sci论文,主编中国几乎所有传染病学教材,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1)

她用十年的时间将人工肝技术引入国内,并改进为“李氏人工肝”,在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

对li-als的应用,使重型肝炎治愈率从11.9%上升到78.9%,挽救了无数患者。

(3)

将干细胞技术用于治疗呼吸衰竭、肺纤维化的重症病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患者。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中国,病死率高达80%。

李兰娟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作为医生,她还常常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

有一次,一个重症病人大出血死去,满身是血,连家人都不敢靠近。

李兰娟主动上前帮忙整理遗体,却意外被遗体衣服上的勾针戳破了手指,她立刻将血挤出,并及时打预防针,才避免了感染。

在一次救治一位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患者时,李兰娟大胆尝试用血液净化的技术给病人治疗,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让她看到了拯救同类型病患的希望。

1986年,她决定成立自己的团队,专门研究人工肝。有关部门表示支持,给了“青年科研经费”,起步资金只有3000元。

那时李兰娟还不到40岁,拿着捉襟见肘的经费,还要应对国内外诸多专家的质疑……

花了十年时间,人工肝技术终于研制成功。

人工肝技术研制成功后,她甚至没有申请专利,而是选择毫无保留地把这门技术分享给了全国的医生。

4.sars力排众议

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李兰娟院士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

她得到“杭州市出现了三名疑似非典患者”的消息后,当天晚上组织医生讨论,确诊为非典患者。

确诊完之后,李兰娟院士马上做了一个惊人的决断,把这三位患者接触过的1000多人,全部进行隔离。

当时的舆论一片哗然,但李兰娟力排众议,快速下达指令。

仅仅用了一晚上的时间,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被找到并且隔离。

后来事实证明,李兰娟院士做得太对了。

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

不仅如此,她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激素使用,创造了sars“零严重后遗症”的奇迹。

后来,李兰娟院士这一系列大胆创新的举动,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专门进行了报道。

但对于sars,李兰娟有个遗憾,虽然她当时要求研究人员连夜采样,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但疫情病原最后却是外国人鉴定出来的。

这给她提了个醒,疫情之后,李兰娟和团队创建了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开始关于传染病方面的研究。

这样再遇到类似疫情时,他们就能迅速地响应起来。

2013年,长三角地区爆发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李兰娟团队5天之内便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体,锁定了病毒来源。

在她的建议下,关闭活禽市场,控制病毒扩散。

2个月内,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成功控制住疫情。

李兰娟院士还独创了“四抗二平衡”疗法,抗病毒治疗、抗休克治疗、抗低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73岁的李兰娟迅速带队驰援武汉。

对于亲友的担心,她说:

“我还有口罩,我懂得怎样隔离,懂得怎样防护,我还要到医院去。”

她的团队一个月内分离到三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我们日夜兼程,把原来治疗sars、h7n9的经验都用上了。”

疫情肆虐的日子,她的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每一刻都在从死神手中抢人,她身负着无数人的希望,竭尽全力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5.伉俪情深

虽然很多亲友反对李兰娟再去武汉,但她的丈夫却始终站在她这边。

得知妻子李兰娟院士准备奔赴疫情前线,直面最大的危险,他默默下厨,为心爱的妻子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李兰娟打趣丈夫是手术刀改厨刀,她明白,丈夫心疼她的身体,担心她的安危,却更理解她的选择,支持她的工作。

李兰娟院士的丈夫郑树森先生也是一名院士,在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领域享有盛誉。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两人1975年相遇并结为夫妻,至今已经相伴45年。

1975年,两人结婚。婚后,李兰娟鼓励丈夫去香港攻读博士,自己一个人工作养家。

儿子郑杰回忆那段时间,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日子特别清苦。

李兰娟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公公在老家生病了,李兰娟也不跟丈夫诉苦,抱着两个孩子就去给老人挂针。

后来,两人虽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工作都很忙,结婚几十年,连场电影都没一起看过。

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这就是这对院士夫妇的常态。

早餐是两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谈话内容是这样:

“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

“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

因为研究主业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医院,夫妻俩有时也通过电话联系,相互转诊。

这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

两人从各自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并创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了树兰医学奖。

每年对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国籍(含港、澳、台地区)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以此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两人一生奉献医学,还不忘培育鼓励后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李兰娟说郑树森家务不行,但医术精湛,医德也好,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常常设法减免医药费,还多次自掏腰包。

郑树森说李兰娟算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但对她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

“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因为早就已经志同道合,所以无需多言,只有支持。

6.国之脊梁,我辈楷模

疫情当前,已经73岁的她,每天只睡3个小时。

李兰娟院士到达武汉后,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经过3小时的讨论,治疗方案终于确定。

第二天一早,李兰娟带领团队,对部分危重病人实施救治。

她仔细交代需要注意的细节,并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

对于大家的关心,她只是回答“没有问题。”

她一直在全力“担心”别人,却不愿让别人“担心”她分毫。

记者:

好好保重啊。

李兰娟:

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

汤灵玲:

李院士你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

没有问题。

记者:

您就睡3个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说: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

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想起白岩松和李兰娟院士的对话,白岩松说,为什么湖北的病死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李兰娟院士回答说,是因为湖北的医疗资源和医生数量不足导致的,

这也是她那么想要去武汉的原因,她想把最先进的医疗团队带到那边,她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血带到那边......

别人都想逃离武汉,而她的眼里只有武汉现在有多危急,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死。

另一边,她的儿子郑杰,把母亲送上高铁之后,眼中闪着泪光。

记者问他想说什么,他说希望母亲和武汉都能够平安,说着说着,他就哽咽了.......

她也是个有丈夫、有儿子、有家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

但她为了更多的人,为了更多的家人,不顾一切,冲到了第一线。

她把自己当做一道墙,一道挡住病毒和黑暗的墙。

让我们走在阳光下,沐浴在春风里。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在这次疫情抗击战中,很多人只知道钟南山院士。

但是请别忘了,还有一位叫李兰娟的女英雄。

国家困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敢于做实事,更敢于说真话。

她说,酒精可以杀灭病毒,并不等于劝大家喝酒。

她说,最快一个月可研制出疫苗。

她说,没毛病,不要乱吃药(双黄连口服液)。

她说,

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是最大的快乐。

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请好好保重身体!

请一定要平安归来,致敬!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