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护士长王硕、弭艳旭: 在方舱医院,传递唐山人的爱

  • 故事来源
    • “学习强国”平台

编者按:3月1日,因住院患者人数明显下降,河北援鄂第三、四批医疗队负责护理的武昌方舱医院b舱区正式关闭,在此治疗的154名患者已于2月29日转至其他两个舱区。根据安排,原来负责b舱区的队员进行短暂休整后,将进入其他舱区继续参与护理工作。这里面,就包括河北唐山滦州市人民医院的呼吸科护士长王硕、神经内一科护士长弭艳旭。这一对姐妹护士长自2月7日进入武昌方舱医院工作以来,无微不至地护理患者,将唐山人的爱...

编者按:

3月1日,因住院患者人数明显下降,河北援鄂第三、四批医疗队负责护理的武昌方舱医院b舱区正式关闭,在此治疗的154名患者已于2月29日转至其他两个舱区。根据安排,原来负责b舱区的队员进行短暂休整后,将进入其他舱区继续参与护理工作。这里面,就包括河北唐山滦州市人民医院的呼吸科护士长王硕、神经内一科护士长弭艳旭。这一对姐妹护士长自2月7日进入武昌方舱医院工作以来,无微不至地护理患者,将唐山人的爱传递给他们。同时,两人在方舱医院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80后王硕:身为唐山女儿,必为武汉尽力

2020年2月4日凌晨1点,河北唐山滦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王硕,做出了驰援武汉一线的决定。

2月7日,王硕所在的河北援鄂医疗队正式进入武昌方舱医院,参加了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争夺生命的战争。

3月1日,武昌方舱医院因患者住院人数明显减少而关闭了b舱区域,王硕所在的医疗小组在进行短暂的休整后,将服从组织安排调整护理区域。

随着硚口武体“休舱”、王硕所在医院关闭b区,这场争夺生命的战役吹响了阶段性胜利的第一声号角。

来到武汉的近一个月,从最初的忐忑紧张到如今的感恩坦然,王硕度过了一段一生难忘的时光,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温暖与“财富”。

“我深知肩上重任,这便是我应该做的”

时间轴倒退回2月4日的子夜。

睡梦中的王硕突然被院长的电话惊醒,“王硕,你们科报一个人去武汉,尽快答复我,3点报局里,6点就出发!”

院长的话音刚落,王硕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当《中国青年》记者问及原因时,她说:“没想什么原因,就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思考了几秒后,她又补充道:“可能是因为,我们科的护士,有的孩子多有牵挂,有的年龄还小,经验不足。当时一线的情况大家都不了解,只知道很危险,那就应该是我去,我的孩子也大些了,不要紧。”

听她说得理所当然,可这看似轻轻松松的决定背后,却是王硕丈夫一夜的泪水和老母亲絮絮不止的牵挂。

身为唐山人、滦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的护士长,面对前线告急的现状和国家的呼唤,王硕觉得自己没有后退的理由。

其实在决定上前线的前一天,她便认真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既向组织表决心,更希望在关键时刻,让党的精神给自己指引。她一字一句地写道: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冲在前线、迎难而上,坚决做到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我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绝不是为了凭借执政党的地位谋私利,我深深地懂得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意味着拼搏、奋斗,甚至是牺牲……我深知肩上重任,所以更迫切地想要向党组织靠拢。”

向医院领导递交了申请书,接过丈夫含泪整理的行囊,为了不让母亲看到她的眼泪与不舍,凌晨6点,王硕连一碗母亲亲手做的手擀面都没敢吃,便随河北援鄂医疗队踏上了逆行的征途。

爱人者,人恒爱之

初到武汉的忐忑,迅速被忙碌而充实的工作驱散了。

作为首批参与方舱护理工作的护士,她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可依循执行的标准流程,所有的秩序与规范都需要从零建立。

闷热的防护服、紧勒起雾的护目镜、初来乍到的紧张无措,都让王硕忐忑,怕不能完成任务,怕照顾不好病人,怕拖了医疗队的后腿,怕让自己和唐山乡亲们失望。

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方舱并不是低沉、沮丧的病房,在这里的每一刻,王硕和同事都觉得自己被尊重、被爱护,收获了远超期望的力量。

有一位发烧需卧床静养的病人,像其他隔离收治的病人一样孤身入院,身边没有家人照顾,王硕看到就自然而然帮他打了热水回来。这件在她看来极微小普通的分内事,却让这位病人慌忙艰难地撑起身子,用双手接过杯子,对王硕说:“谢谢护士,麻烦你了!”

这一瞬间,王硕放下了所有的紧张,为这一声感谢所动容。

“我做的与往常一样的工作,但在这里,所有的付出都不是‘应该做的’,病人都怀抱着感恩之心与我们交流。这是方舱最让我惊喜与感动的地方。”

小到拿体温计、取药送药,在这里与病人接触的每一个细节,都让王硕感到不可思议。

“很多病人会跟我讲家里的事情、对将来的打算,我也喜欢与他们聊一聊家长里短。有很多病人甚至加了我的微信,在我不当班的时候给我发微信聊天。在这里,我觉得自己首先是一名护士,其次更多时候,是他们的姐妹、家人、朋友。方舱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很纯粹,医患关系也前所未有地和谐。”

发放书籍时,会有年轻的小伙子主动跑来,一把接过王硕手里的书说:“护士姐姐是来治病救人的,不是来干重活的。书太沉了,我来发,你去忙别的!”

病区的手纸用空了,病人来询问时,王硕歉意地说马上联系保障人员,但病人们反过来安慰道;“不着急!没事儿!你们忙完再问吧,别累着,谢谢你!”

发放牛奶时,有病人会说:“我还有一瓶没喝,这次的牛奶,您送给有需要的人吧,辛苦您了。”

向《中国青年》记者讲述这些日常时,王硕温柔地说:“在方舱,医患就像是一家人在相处,他们把爱与尊重融进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让我觉得假如照顾不好他们,我都对不起武汉人民的热情与善良。”

王硕舍弃了家庭的牵挂,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来到武汉,而武汉人民把自己的热情与善良回馈给了王硕,让她发出了“为人善者得大爱”的感叹。

援鄂,将是一生的温暖与财富

来到武汉一个月以来,王硕所在的医疗小组治愈了一批批的康复患者,这其中每一次的分别,都是让她感到欣慰与振奋的,但这次却不同。b区封区,工作区域的重新划分,也意味着王硕要与原来护理的病人分开。病人们围着他们诉说着不舍,甚至有人说,“你们去哪儿,我们就裹着被子跟到哪儿。”这些有点孩子气的话,让王硕落泪了。

没能亲手把他们送出院,可能是河北援鄂医疗小组武汉之行的唯一遗憾。

为此,王硕与团队的小伙伴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排了一支手舞送给大家,希望借此表达这一个月累积的深厚情感,并对他们的支持与理解表达深深的感谢。

看着病人陆续出院、各医院不断传来好消息,王硕的心里有一种踏实的喜悦。

44年前的7月28日,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这座百年工业城市瞬间成为一片废墟,顷刻间,尸横遍野,满目疮痍。其时,党中央一声令下,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开赴唐山抢险救灾,来自24个省市和部队的近300支医疗队,两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赶到唐山,从断壁残垣中,从瓦砾碎片下,从一层又一层倒塌物里,将唐山人民解救了出来。这其中,就有王硕的长辈们。

1982年出生的王硕虽没有经历这场灾难,但一出生,她便在家人的谆谆教诲下成长。“唐山人民是怀抱着深切的感恩之心生活的,我们得到了那么多的帮助,这些爱都是要传递的。这是我们唐山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是身为唐山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这次武汉疫情,身为唐山的女儿,我必需为武汉付出一份努力。此次出征,我也时刻感受着远在唐山的领导及家乡人民对我们的牵挂,他们为我们在一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让我能更加义无反顾地完成这次使命,早日凯旋而归。”

提到归家,王硕笑着说:“现在想到家里的白米饭都觉得是香的!但我想,回家了之后我会想念武汉的朋友。待我回到唐山,我要把在方舱的感受分享给我的同事们,也会认真思考如何让日常的医患关系持续升温。这次援鄂之行,将是我一生的温暖与财富。”

弭艳旭:唐山地震时全国帮忙,这次我也要冲锋在前!

3月1日,河北援鄂第三、四批医疗队负责护理的武昌方舱医院b舱区(条件较差)正式关闭。

回忆起在b舱区工作的这段日子,提到患者,河北唐山滦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护士长弭艳旭的嘴角总会不自觉上扬。“有些患者会很依赖你,一天要喝多少水都会问一下。”

“护目镜就像紧箍咒,很容易导致头晕、目眩、恶心,再加上体力的付出,就会有缺氧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做好统筹安排。”谈到防护,她有些无奈但坚定。

弭艳旭从业20年,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经验。

2月4日凌晨,接到院里要抽调人员参加河北省援鄂医疗队的通知后,她立刻报名:“我有经验,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就报名了。”当日,她与队友随河北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第一线。

2月7日,她正式进入武昌方舱医院,同时担任10人一组的护理小组组长。

“棘手的问题是在工作刚开始的时候”

抵达武汉后,弭艳旭所在的医疗队被派往位于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进行援助。作为在首批方舱医院接收病人的首批团队,他们面临许多问题。

“我们的护理观察记录没有连续统计到一起。”这是弭艳旭最早发现的问题。

护理记录单是医护人员持续观察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病人近期的生命体征都会记录在此。在方舱医院,因初期准备不足等原因,每个班次的护理观察记录是非连续统计的。

“工作不捋顺,心就放不下。”为尽快制定好护理记录单,弭艳旭白天进舱,晚上熬夜进行问题的梳理,“要适合14个组队交接使用,牵扯到方方面面,所以必须想清楚。”经过两晚上的奋战,28张护理记录单修订完成。随后,在与各组队队长、医生、医院护理团队沟通并得到认同后,这28张护理记录单开始在14个组队中顺畅使用。

弭艳旭说,那段时间因满脑子都是工作的事,夜里常失眠,早起也没有胃口,但她同时也很坚定:“我很清楚自己面对的状况,身体不允许出问题。院里领导也在视频里鼓励我、开导我。”

当护理记录单顺利使用后,她表示“一切辛苦都值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党员不是高高在上的,党员是脚踏实地的”

抗疫期间,弭艳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什么要入党?”

“我妈常跟我说,没有共产党她的病不会得到及时的救治。”虽未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但弭艳旭常听家中长辈讲述,“妈妈是那次灾难中的受益者,她说那个年代能做到吃饱就已经很难了,但他们这些病人不但能吃饱,伙食还相当好,没有花一分钱就被照顾的很周到。那时和现在一样,也是全国帮忙。”

“所以我希望我也能冲锋在前!”弭艳旭笑着回答《中国青年》,这时她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党员的责任,“因为党员要亮明身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论发生什么事,党员都要在先。我们首批首班10个人,全都是党员进舱,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不只是医护人员,在方舱医院,患者的管理也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力量。

最初,弭艳旭所在10人小组分配至武昌方舱医院a舱区,负责照料250多位病人;其后被调至b舱区,负责300张床位。然而,因部分队员出现身体不适等原因,这时队内只有6-7位成员。在此情况下,除了医护人员的坚守,“患者自治”也十分重要。

“我们的患者也是亮明党员身份。因为有组织、有纪律、有流程,所以有事情会立刻开展,执行力相当到位,整个工作进展得都很顺利。党员的责任、党员的义务、党员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了。”弭艳旭感慨道。

她认真地解释:“这不是说得漂亮,是真的为了解决事情。党员不是高高在上的,党员是脚踏实地的!”

“患者需要的生活物件,只要有求,我们必应”

方舱医院有什么不同?这段时间病人状态有什么变化?

弭艳旭说,平时在医院工作,更多的是提供技术层面的服务;而在方舱,生活照料、情绪关注、防护知识宣教则是主要的工作内容。

“一日三餐不必说。患者需要的生活物件,只要有求,我们必应。”她说,“一个剪指刀、一瓶洗头膏、一瓶漱口水,我们都要想到,替他们准备好。因为是集体生活,有的患者晚上睡眠会不太好,所以我们夜间巡视时会关注一下,看他是不是真的在休息;玩手机的患者我们也会去劝一劝;也会看看灯光的影响,及时提供睡眠眼罩。因为设施比较简陋,怕有患者跌倒,各种意外我们都要及时提醒。总之所有细节都要想到。”

“你吃饭吃好了吗?够不够吃?这些话都要问问,像大人照顾孩子一样。”每次提到患者,弭艳旭的语调都会不自觉变得柔和与丰富。

同时,方舱医院患者们的情绪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弭艳旭回忆道:“初次进舱时,能感到患者情绪的低落、沉重与不满。但随着对病情的了解,大家的信心增加了,状态也提升了,精气神也有了,而且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还会不断地帮助我们去处理一些事。出院的时候,他们的笑容都特别灿烂。”

说起患者的恢复,弭艳旭的声音提高了不少。

“儿子告诉我,他一定要学医”

因出发匆忙,弭艳旭没有来得及与家人好好道别。

“丈夫理解我,他知道我的工作性质,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给我收拾东西。”

“平时和婆婆住一起,走时没敢告诉她。来武汉的路上,接到了婆婆的电话,她哭着责备我,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不对她说?哪怕起来给我做顿饭,吃了再走。”

“儿子很惊讶,问: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一定要去?我说:因为我是一名护士,遇到这种事情,要义无反顾。我觉得他应该是理解我的。”

提到家人,弭艳旭的声音有些颤抖。

“儿子今年高考,他告诉我想学中医。我对他的选择感到很高兴!”弭艳旭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儿子能考进理想的大学,“我跟他说过,做医生很累。但他坚持一定要学医。”

而说起自己的职业,她同样特别骄傲:“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因为能帮助到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弭艳旭的姐姐也在医院,是一名中医。

“等疫情结束,回家后第一件事要去看爸妈,他们还不知道我来武汉。然后给牵挂我的亲人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们,我活着回来了。”弭艳旭最后告诉《中国青年》。

男护士吴孝文:没时间害怕,只想全力投入。

95后女医生甘如意:4天3夜300公里,骑行返岗!

志愿者李峰:

使命感找到了我,让我睡不着。

志愿司机王利:把汶川地震时得到的爱传递下去。

村党总支书记宋青山:橘园蓓蕾才初绽,甘为防疫献青春!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