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曾历生死无惧再战疫情 白衣执甲不以英雄自矜

  • 故事来源
    • “学习强国”平台

人物简介张忠德,人称“德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临近回程,德叔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从1月24日除夕夜只身踏上开往武汉的列车,到带着医疗队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汉口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病床,56岁的张忠德已近两月没有休息了。脱下防护服后,那张瘦削的脸憔悴得令人心疼,...

人物简介

张忠德,人称“德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临近回程,德叔的脚步,依然没有停。

从1月24日除夕夜只身踏上开往武汉的列车,到带着医疗队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汉口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病床,56岁的张忠德已近两月没有休息了。脱下防护服后,那张瘦削的脸憔悴得令人心疼,他却轻描淡写:“我是一个医生,换了个工作地点而已。”

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在“生死线”上走了一回;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这位“抗非英雄”再次站了出来——他带着一支60人的中医医疗队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希望通过中医人的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共同打赢这场战役。

近两个月里,他全身心放在了患者身上。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一句话,就能让患者心安。渐渐地,广东人的德叔,也成了湖北人的德叔。幽默的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我们这个年纪,做事就凭两点:责任和良心。”此役,岭南大医张忠德,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这里有需要我的病人,这便是最深沉的牵挂”

除夕急赴武汉

中医药抗击疫情

1月24日除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万家团圆的日子添了沉重和紧迫。当天中午,接到支援武汉命令的张忠德匆匆吃了几口午饭,和家人简单交代了几句,便孤身赶往广州南站,奔赴疫情最凶险的前线——武汉。对于这座城市,他并不熟悉,“这里有需要我的病人,这便是最深沉的牵挂”。

抵汉第二天起,他的行程就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晨6时30分起床,先后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汉口医院等地查房,充分了解患者情况;下午和晚上,不停歇地开展专家会诊。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手机信息响个不停。

2月4日,张忠德带着4名队员到武汉市汉口医院,为60余名患者开了中医处方。探索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全程参与以及规范化应用,是张忠德作为国家专家组副组长的职责之一。

“中医药的尽早参与,对轻、中、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很好。”张忠德说,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病区后,救治病人是第一原则;另外就是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协同作战。救治过程中,他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采用中药“组合拳”对症下药。“药物有汤药、冲剂、颗粒剂,也有中成药和注射剂。”他表示,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又在后续治疗方案中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43岁女性患者,高烧、寒战、头痛明显,体虚难起身,病情反复持续一周。”对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接收的这名重症患者,张忠德接诊后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纯中医治疗。服用两次中药,高烧开始消退;第二天,配合八段锦、穴位贴敷等中医传统疗法和外治法;第三天,完全退烧且无反复,全身症状改善明显……第八天,患者达到出院标准。

57岁的殷女士从广州到武汉探亲,发烧8天喘不上气,看到广东派出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消息后,几乎是“爬”过去就医的。治愈出院时,她写信衷心表示:“感谢中医!”

“3床之前有位八旬病人,入院时很喘,全身没劲,血氧不好,5天没大便,胃口也不好。我们先给病人吸氧,上了呼吸机;再根据病人的中医辨证情况,开出了个性化的中药,宣肺、清热、通腹。吃药后当晚他大便就通了,之后症状缓解了很多。”张忠德回忆说。

他表示,临床实践表明,对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医协同治疗,发挥了“1+1>2”的效果。

2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忠德亮出了中医药战疫“成绩单”:截至2月13日12时,广东中医医疗队共收治116名病人,其中108例是重症、危重症,105例服用中药后病情明显改善,19例出院,22例符合出院标准转入缓冲病房。

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医治疗部分由张忠德参与制定。

3月11日20时许,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由国家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负责的病区患者“清零”。广东团队进驻该院的45天里,最高峰时负责床位139张,累计收治新冠患者245例(轻中症66例,重症149例,危重症30例)。

这背后,是那一次次被汗水浸湿的衣裳,是那一道道被口罩勒出的压痕,是德叔带着团队日复一日的努力。

有人曾劝他:“你都56岁了,何必还去拼命。”他却说:“我是一个医生,换了个工作地点而已。”

“不能因一次作战受了伤,之后就再不上战场”

抗非九死一生

战新冠更有底气

明知前路凶险,张忠德却义无反顾。这样的事,17年前他就做过。

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平静。面对这种不曾遇过、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新病毒,时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的张忠德冲锋在前,与他同行的还有当时的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

“当时全世界对这种病的认知都不多,我们每个人都有随时倒下的危险。”时隔多年后,张忠德再次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十分感慨。而叶欣护士长那一句“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让他铭记至今。

彼时,疫情之下,急诊科病人数陡增,成了“凶险之地”。叶欣染上了“非典”。张忠德在排查患者时,突遇一名重症患者情况急转直下,他立即给病人上呼吸机插管,没想到这样一个救人性命的动作,却让他差点失去了性命。

2003年3月4日,这是张忠德未曾忘记的日子。当天下午6时多,查完房回科室的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疲倦、肌肉酸痛,走一步都艰难。不祥的预感在心头一闪,他立即拿体温计量体温:“38.5℃”,他果然感染了!这时的他又心急又自责,“恨自己没做好工作,这么快就倒了”。病毒凶猛,他第二天就被转入了他奋战的地方——icu。

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头痛欲裂、口干、腹泻,这些症状接踵而来。身为医生的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他开始拼命吃东西,尽量减少活动、减少消耗,保存体力与病毒抗争。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病情越来越重,直至呼吸机24小时上着,吸氧浓度最高升到了8升。“每一天都觉得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写好的遗书都压在枕头底下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同事们精心护理、拼尽全力。他明白,必须用尽力气和病毒搏斗,才有可能活下去。

2003年3月24日早晨,张忠德终于度过了危险期,转出icu。此时的他仍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但他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心情:“活着,多美好!”

令人万分沉痛的是,张忠德的“战友”、叶欣护士长却再也没有醒来。他听到噩耗时,顿觉天昏地暗。那一天,他滴水未进,眼泪都几乎流干了,“我必须好好活着,完成护士长未竟的事业!”4月4日,他康复出院。这次“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命悬一线”的危急,也进一步认识到中医辅助治疗在抵抗此类疫情中的特殊价值,并积累了经验。

17年前抗非典,17年后战新冠,张忠德从未退缩。

有人说:“你忘了当年感染的经历了吗,你还来?”他说:“一个士兵不能因为一次作战受了伤,之后就再也不上战场。我是一个医生,来武汉支援当地医疗工作,和我以前得过病没有关系。现在这个病需要我,我就来。作为一名‘非典’危重症患者,在积极治疗下,我全面康复了,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我可以把亲身经历告诉新冠肺炎患者;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重症科医生,我来到这里,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虽然我的年纪比较大了,但我还是可以来!当然,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哪有这么多英雄,我就是一个医生!”

“把队员平平安安带回去”“这里危险,让我来”

防控严之又严

诊疗细之又细

驰援武汉,除了救治病人之外,张忠德还肩负着另一重要任务,担任第二支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我是队长,我带着他们来,就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回去。”这是德叔对自己下的“铁令”。病房如战场,病毒防不胜防,他再也不允许17年前痛失战友叶欣这样的悲剧发生。

医疗队抵汉后的第一件事,是德叔为他们安排的院感防控培训,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执行,每一个动作都得规范到位,“考核不合格,就不能进病区”“怎样严格的培训都不过分”。

“我跟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严格、规范防护,不管你在广州做没做过培训,来到这里就一切归零,就当你没有培训过。”张忠德说,刚刚抵达武汉时,一些队员缺乏抗击疫情的经验,他便手把手地教他们。有队员告诉记者,德叔尤其看重防护这件事,看到有做得不规范的会非常严厉地批评。

同时,张忠德还对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增病区内无传染病诊治经验的医务人员展开基础培训,对病区的建筑布局、手卫生设施、办公区域等进行改造、完善、优化。他所带领的团队接管的两个病区,成为该院院感防控示范区。

在隔离病房里,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张忠德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里危险,让我来!”

德叔查房时,一定会问得详细又周全。3月5日上午,他带着医疗队员查房,“我脚痛,张院长”,一名80多岁的患者说。“左脚还是右脚,酸痛还是胀痛?”“现在气喘不,吃饭好不好,晚上睡得好不好?”“心跳怎么样,咳嗽吗?出汗多不多,手脚冷不冷?”……张忠德问了病人一连串问题。

“她脚痛是由于中风后遗症缺乏活动引起的。”他叮嘱医护人员,一定要保证针对患肢的康复运动,病人躺着,脚不动容易出现褥疮,“另外,挺着时间长了就废了”。

细致,也是张忠德对医疗队员的要求:“你们查房,一定要把细节管理好,有些事情不能总是指望护士去做。”

每天都全身心投入,张忠德的工作负荷超出想象,在武汉近两月,最多时体重减了17斤!“劳动强度大,肯定会瘦一些,大家都一样的。任何一个医生看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全力以赴的。”

“我不是代表自己,是代表整个团队”

救患者于危难

话语亦是良方

在广州,“看咳嗽,找德叔”成了许多人的习惯。如今,“德叔”这个名字,也给予许多武汉患者信心和力量。

“感谢德叔,他和他的医疗团队就是我们的英雄。没有他们救治,我们活不下来。”2月18日,57岁的任女士走出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大楼,再次呼吸到病房外的空气,心情大好。过去20多天里,她从濒临死亡到健康出院,与“死神”有过“一面之交”。她的救命恩人,就是德叔。

任女士是一名退休老师。1月15日,她回武汉老家探望父母,两天后,85岁的父亲感染。任女士陪同父亲到医院看病,尽管以为做了“全副武装”,她还是不幸被感染。

“身体冷得打哆嗦,随即发烧,一阵冷一阵热。”任女士从1月23日起发病,加之本身有哮喘,到25日,她已经出现呼吸困难,脑袋像是实心球一般沉重。持续高烧、脊背发凉、意识模糊,让她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救护车将她送到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当时一直发热,牙齿都在打哆嗦”。

入院当晚,张忠德带领医疗团队为任女士会诊,在进行生命支持、营养支持的同时,针对其体寒、湿邪等症状开了中药处方。24小时后,任女士体温逐渐恢复,呼吸困难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我在‘非典’时也被感染过,你看(我)现在身体不是很好吗?要有信心!”诊疗第一步,张忠德就为患者加油鼓劲。任女士动容地说:“德叔一句话,赛过百味药。”

在中医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凌传仁眼里,德叔总是带给他们温暖。“德叔既要在一线参与临床工作,到多个病区查房、会诊、救治,还要参加各类重要的治疗方案研讨会。他还要扮演家长的角色,为我们队员操心,四处协调各种事务,让我们的安全和生活得到充分保障。”凌传仁说,前线工作虽然辛苦又艰险,“但有德叔这样的家长在,我们什么也不怕!”

张忠德说,在战疫前线、在患者眼里,“德叔”或许已不只是他这一个人,而更多是医务工作者的一个代号。在他看来,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拼,都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我不是代表自己,是代表整个团队,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德叔心愿

陪家人补吃一顿团圆饭

目前,各省市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德叔却依然坚守。接下来,他要完成国务院组织的科研专班工作、进行相关科研数据统计,以及带领部分留守在雷神山医院的广东医疗队队员继续救治患者,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1月24日奔赴荆楚,德叔已连续高强度奋战近两月。每天早上,他都坚持在房间靠墙“站桩”15至20分钟。“睡觉不足,工作压力是改变不了的,就用其他方式增强体质。”

回顾此次抗疫过程,他直言:“这场仗打得很震撼。”这几天,不少队员尤其是“90后”“00后”队员为继续留守抗疫写下了“再战书”,令他感动,也令他骄傲。“他们奋不顾身冲在一线,那种专业、担当、敬业的精神令人钦佩。”

说起返程,德叔说,到了可以回家的时刻,他最想做的事就是陪家人“补吃”一顿团圆饭。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李斯睿 汤铭明 张豪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通讯员 王军飞(除署名外)

策划:林海利

统筹:孙璇

执行:林洁  胡军 马汉青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