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市决策:毛泽东提出“引兵井冈”主张

作者|何淼玲,罗业永,余小平
  • 故事人物
    • 毛泽东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湖南省
    • 长沙市
    • 浏阳市
  • 故事年代
    • 近代
  • 故事来源
    • 湖南日报
  • 发表时间
    • 2017-08-14

先有文家市,再有井冈山。如果把井冈山比喻成革命的摇篮,文家市就是革命的襁褓。

(1927年9月19日,在湖南浏阳县文家市召开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引兵井冈”的主张。20日,在毛泽东率领下,秋收起义失败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编者)

先有文家市,再有井冈山。如果把井冈山比喻成革命的摇篮,文家市就是革命的襁褓。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但很快遭到失败。毛泽东毅然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指挥部队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会师。

起义失败,士气低落,军心动摇,前路迷茫。9月19日晚,夜幕笼罩下的里仁学校,气氛令人窒息。一盏光亮不大的油灯下,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讨论起义部队受挫后的进军方向。出席会议的有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卢德铭,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第一团代理团长陈浩,第三团团长苏先骏。第三团团部支部书记彭商人等营以上干部也列席了会议。

中国革命究竟向何处去?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余洒度打着中央和省委旗号,坚持先取浏阳,直攻长沙。苏先骏则说:“革命了半天,却革到山上做‘山大王’,这叫什么革命?”

争论中,毛泽东发言了。他分析形势,认为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革命转入低潮,起义部队遭到挫折,敌人的主要力量在城市,目前我们攻占中心城市已不可能。因此,要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粤赣边界的农村去,找个歇脚的地方,同农民相结合,坚持农村斗争,保存、发展革命力量。

那么,到什么地方比较适宜呢?

毛泽东拿出一份地图,指着湘赣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生动形象地打比喻说: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峭壁耸立,森林茂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里离大城市较远,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积草囤粮、聚集革命力量的好地方,适宜作我们的落脚点。

毛泽东的分析和主张是正确的,得到了包括总指挥卢德铭在内前委会大多数人拥护和支持。前敌委员会最后决定:放弃攻打长沙,部队沿罗霄山脉退往湘南,寻求新的立足点。

这盏油灯,倏忽亮堂起来,就像点亮了惊涛骇浪中的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这艘航船。

五更鼓角声悲壮,耿耿星河欲曙天。

9月20日清晨,当天际露出第一丝曙光,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已集合在里仁学校操坪。

前委书记毛泽东一个箭步,跃上台阶最高处,向全军讲话。他坚定地挥动着宽大的手掌:“我们要改变方向,上山去!”

他用那特有的语言,鼓舞工农革命军的全体指战员——

“大革命已经失败,蒋介石、汪精卫、唐生智疯狂屠杀革命同志和工农群众,我们吃了没有抓住枪杆子的亏!现在我们建立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暴动,虽然部队受到很大挫折,但是算不了什么。我们的队伍还有一千多人枪,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蒋介石就像一个大水缸,我们好比一颗小石头,敌大我小,但是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毛泽东通俗易懂的讲话,为身处险境的工农革命军指明了方向,瞬间吹散了笼罩在战士们心头的迷雾。大家群情激奋,热血沸腾。就连两个趴在围墙上看热闹的里仁学校学生,也自告奋勇当“红小鬼”了,其中一个是开国上将杨勇,另一位则是后来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在文家市的挥手,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挥手,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寻路”问题,那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文家市的挥手,是高扬“第一军旗”的挥手,挥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雏形。“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这面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首次在全师官兵面前迎风飘扬。

原标题:浏阳市文家市决策,拉开农村包围城市的序幕

收藏
喜欢|
网友评论
{{remnant}}/300
还没有评论,快来占领沙发吧~

最新评论

{{item.uname}} {{item.createTime}}

{{item.content}}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