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流传于海宁硖石镇,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其制作工艺独特,尤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中,这样描述作为朝贡灯品的硖石万眼罗灯:“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
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流传于海宁硖石镇,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其制作工艺独特,尤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
每一件精美的硖石灯彩背后,都离不开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灯彩师。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耗时一两年,甚至更久。在现代化工艺的冲击下,灯彩师这个职业已鲜有人问津。而在一群老艺人中,90后灯彩师费志涛显得格外特别。29岁的他学习制作硖石灯彩已12年。
一笔线条画了一年多
走进海宁市南关厢灯彩艺术中心,沿着青石板路踏入古朴院落,便来到了费志涛工作的地方。一间不大的工作室,满屋子里零散地堆放着灯彩制作的材料与半成品。一张大方书桌前,一个清瘦的身影正伏在案上,专心致志地雕刻着。
近代诗人徐树镛有词《硖川灯词》:“银树火花出诸坊,照耀晴寞电闪光。精巧绝伦看不足,四季亭复观平台。”在海宁,元宵硖石灯会是重要的民间地方风俗,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
生于斯长于斯,数万人元宵迎灯的盛况,是费志涛记忆里挥洒不去的画面。硖石灯彩,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眷恋。
“真正接触灯彩是在学校里,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没想过把灯彩制作作为终身职业,只是纯粹地喜欢。”2007年,费志涛正在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就读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开设的硖石灯彩制作课程,一下子就让他着了迷。由于颇具艺术天分,费志涛常被指导老师叫上台帮忙制作灯彩。
这一“帮”改变了费志涛的人生轨迹。2009年毕业后,他顺利进入海宁市硖石灯彩制作社工作。“当时灯彩班17个学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从事硖石灯彩的制作。”正是出于喜爱,他才一直坚持到今天。
“硖石灯彩有八大技巧,分为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工作的第一天,师父孙杰就交给他半张A4大小的宣纸,让他学针刺技法。费志涛花了一个星期才勉强完成。
没想到,作业交上去后,费志涛被孙杰严厉教育了一番。“这就是你一个星期的成果?你看看,疏密都不一样。”带徒弟,孙杰承认自己是个严师,“我自己也是半路出家,当初师父教我时,就非常严格。”孙杰是硖石灯彩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承灯彩艺术大师孙惟君先生,硖石灯彩八大技法就是孙先生总结的。
费志涛将师父的教导牢记心中,开始认真练习八大技法。“我绘画功底弱,师父就让我练习画线条。”费志涛说着,用手比划了几下。按照师父要求,他可以随意画一条线,但首尾两端必须同宽。这一练,就练了一年多。
古老技艺寂寞中坚守
更难的是拗型和针刺。灯彩的骨架全靠灯彩师凭多年经验“拗”出来,稍有变形就难以装配连接。“针刺则最费时费力。”费志涛说,要用特制的银针,在5层至7层裱糊好的宣纸灯片上,刺出各种景物图案,用来透光。正说着,费志涛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完工的画片。柔和的灯光从一个个排布整齐而细密的小孔中透出来,明暗之间,映射着一幅精致的江南女子养蚕图。
针刺全靠手工,密度不能粗也不能细,要达到每平方厘米18孔至32孔,一件成品需要几百万个针孔。“我之前获奖的一盏灯彩《四圣阁》,针孔多达千万个。”费志涛说,从拜师学艺到能独立完成一盏灯彩,起码需要钻研3年。
做灯彩,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我们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1年只能完成一两个作品。”费志涛说,每年最热或最冷的时节,就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为了准备中秋节和元宵节的节日灯彩,他们常常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就动手。而制作中要用到电焊和胶水,天气再热也不能开空调。酷暑天,衣服常常被汗水湿透。
“但只要我们制作出来的灯彩能被人们欣赏,我就非常满足了。”说到这里,这个话不多的小伙子,腼腆地笑了。
千年灯彩传统中出新
“传统的硖石灯彩很美,但能不能加入新的元素?”年轻的费志涛常常思考,如何让拥有千年历史的硖石灯彩变得更“潮”。一得空,他就会去工作室、图书馆翻阅大量文史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费志涛独立构思并创作的《乘风破浪》灯彩,在“中国梦想?美丽浙江”传统手工艺创作展惊艳亮相,一举夺魁。这座龙舟灯不仅制作精美,还充满动感的韵律。历来制作的龙舟灯基本上都是四四方方的底座,费志涛大胆创新,用三维立体塑造“浪花”,来表现龙舟在水中航行的动态美。
别看只是小小的改动,背后可凝聚了不少心血。费志涛改进了龙舟灯的骨架,对舟体的龙鳞全部采用单片焊接,使舟身更饱满并具有透光性,同时整座龙舟全部采用LED发光材料,色彩更柔和、更省电,也更安全。从设计到完成,费志涛花了1年多时间,前后修改、调整近10次。
只是创新还不够,怎样让硖石灯彩冲破产业化发展瓶颈、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了费志涛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硖石灯彩的针刺画片是由宣纸做的,江南地区多雨潮湿,纸张很容易受潮变形。”费志涛说,再加上灯彩一贯采用钨丝灯,灯丝发光发烫热量较高,纸张更容易老化,存放时间较短。有没有可以替换的材料?
一次上街闲逛时,费志涛发现商家的宣传板字体会发光。他很好奇,询问广告行业的朋友才知道,这是一种新型导光板产生的效果。他一下子兴奋起来:“这正好可以解决之前的问题!”
经试验,费志涛发现这个导光板打开后会微微发热,热量不至于太高而使纸片老化,反而能给针刺画片除潮。“这样的作品至少能存放几十年。”费志涛预估说。不仅如此,里面的LED灯还能变化各种色彩,让灯彩变得更加丰富。
费志涛还兴奋地发现,灯彩也能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一次做灯彩时,他嫌灯光昏暗,便随手打开一盏台灯。突然,他灵光一现:台灯与灯彩,同样都是灯,能否结合在一起?
他以自家台灯为原型,用针刺画片代替灯罩,制作出第一盏同时具备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灯彩台灯。产品推向市场后,受到众多消费者欢迎。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我要不断点燃灯彩的生命力!”费志涛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