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 这位外国专家让大桥提前2年通车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QQ空间QQ空间
  • 故事人物
    • 周恩来
    • 西林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日报
  • 发表时间
    • 2009-10-23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前苏联专家谢尔盖耶维奇·西林提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施工方法“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大桥提前2年通车。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前苏联政府派遣了以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提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大桥提前2年通车。

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K.S.Silin,1913-1996),前苏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1948年至1957年来中国工作,任铁道兵部队和铁道部顾问、武汉长江大桥前苏联专家组组长。

1948年夏,东北解放军遇到了桥梁损毁、部队和物资运输受阻等困难,西林随前苏联抢修队前来支援,和铁道兵战士一起不畏艰险,排除国民党仓惶撤退时埋下的地雷,日夜抢修被破坏的路基与桥梁,以便大军能够顺利地通过天险,解放全中国。

1949年,西林作为中国铁道部顾问第二次来华,和中国的铁路建设者并肩战斗。先后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到过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1954年7月,前苏联政府派遣了以西林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与中国建设者一起,承担起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重任。

长江水深流急,无法用初步设计中的气压沉箱基础方案建设桥墩基础。西林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修建深水基础的方案——大型管柱钻孔法,同时还研制了相应的新设备。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能克服传统的气压沉箱法不能克服的困难,把水下施工改为水上施工,大大改善劳动条件,加速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是深水基础工程发展的一条全新的道路。经中苏两国专家共同试验,获得成功。

1957年秋,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大桥终于竣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建桥史上一座划时代的丰碑载入史册。

这项巨大的工程由于采用了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提前2年完成,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国务院授予西林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感谢状,大桥桥头墩的纪念碑上,用铜字铸上了西林等前苏联专家的功绩。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同前苏联大使尤金谈话时对他作了充分肯定,“我和建设长江大桥的很多领导同志谈过话,他们一致反映:西林是一个好同志,一切工作他都亲自参加,工作方法很好,凡事都和中国同志一起做。大桥修好了,中国同志学会了许多东西。”

援助工作结束后,西林于1957年11月返回前苏联。以后,曾多年担任苏中友协、俄中友协理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林多次应对外友协等单位邀请访华。西林曾说,他一生在前苏联和世界各地建设过许多桥梁,但他最珍视的是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是我的第二祖国,我时常在思念着她”。

收藏
喜欢|
网友评论
0/300

最新评论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