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开创新天地 中国共产党诞生

  • 故事人物
    • 毛泽东
    • 董必武
    • 邓恩铭
    • 何叔衡
    • 陈潭秋等
  • 故事地点
    • 中国
    • 上海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网

兴业路76号,上海最著名的地标之一。96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由此兴起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伟业,带来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兴业路76号石库门楼房里透出的红色光芒,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

上世纪初的上海滩,处处充斥着市井帮派、庙堂军阀、租界洋人……他们共同编织着九州风雷里最后的繁华醉梦。

彼时的上海,风雨如磐,万马齐喑。

兴业路76号,上海最著名的地标之一。96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由此兴起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伟业,带来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兴业路76号石库门楼房里透出的红色光芒,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

其实早在1920年6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成立,因其在党的创建中发挥了组织发起的作用,史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联络指导下,仅用大半年的时间,武汉、北京、长沙、广州、济南各大城市,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纷起成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水到渠成,按照共产国际“二大”的有关规定,召开成立大会势在必行。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李公馆正式开幕。当时,全国只有53位党员,其中13位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一大代表中年龄最长的45岁,最轻的19岁,平均只有28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出席会议并热情致辞,李汉俊、刘仁静任翻译。因为受到暗探干扰,最后一天的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党的纲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1945年,毛泽东在筹备党的七大时回忆起一大:“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有多少,世界上的事情如何办,也还不甚了了……什么经济、文化、党务、整风等等,一样也不晓得。当时我就是这样,其他人也差不多。”

从望志路106号的弄堂里,到开国大典的城门上,13位与会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走到最后,见证了新时代的曙光。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先后被反动派迫害,血洒疆场,壮志未酬;李达、李汉俊脱党而不放弃信仰,坚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李达被毛泽东称为“真正的人”,李汉俊更为革命事业血染刑场;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下场凄惨;刘仁静、包惠僧历尽曲折,迷途知返,回归马克思主义怀抱;而王尽美英年早逝,令后人唏嘘感叹。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徐云根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共一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近代以来,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种种救国救民的尝试,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富强的目标,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走向了胜利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从中共一大开始的,中共一大是党史的起点,中共的成立以一大为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正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开始。”

不速之客闯进一大会场 革命火种危在旦夕

今日兴业路是上海闻名遐迩的历史风貌区,其中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排两层楼公寓,建成于1920年,属典型的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中西合璧,美观大方。站在业兴路76号门口,很容易让人们的思绪穿越到1921年的那个夏夜。

可能现在很难想象,现今一大会址所在的地方,在当时是偏僻的“城乡接合部”。确切地说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街区,时称“西门区”。而望志路的南面,当时还是一片农田。

1921年7月23日的那个夜晚非常闷热,只听到蛙鸣和虫声。而在望志路106号那间小小的客厅里,中共一大代表们正倾身相谈。虽不能高声辩论,但据陈潭秋等与会代表回忆,关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争论是非常激烈的。

会议开到第八天,一位不速之客突然“来访”,掀开门帘朝室内在坐的人们环视一圈。这个陌生人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大家的警觉,当即问他是干什么的,来人含糊地回答要找社联的王主席,接着又说找错了地方,表示抱歉以后,匆忙退了出去。此处附近是有个社联,但这个组织并没有设主席,也没有姓王的人。

马林有长期秘密工作的经历,警惕性很高,在询问了情况以后,机警地说这个人一定是“包打听”(即密探),并建议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赶快分头离开此地,只留下李汉俊、陈公博两人。

10多分钟后,法租界巡捕房派出的两辆警车在望志路口停下,车上冲出10多人包围了李公馆。3名法国警官带着4个中国密探进入了室内,一番搜查后未发现政治活动的证据,又得知此处是李汉俊的哥哥、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李书城将军的公馆,同时由于李汉俊利用编辑“新时代丛书”的工作,机智地将巡捕的盘问应付过去,最后化险为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不得不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

历经96年风雨洗礼 更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共一大的会址,在当年是很明确的。但随着光阴流逝,会址屡经战乱,早已物是人非。原来的“李公馆”,被增建了厢房,楼下开设了商店,房屋面目全非。

1950年,上海市市长陈毅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溱寻访中共一大会址,并成立了一个寻访小组。经多方勘查,李达、董必武、包惠僧和李书城夫人等多位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现场踏勘,才终于确认兴业路76号为中共一大会址。1958年,经过修缮工程复原后,“李公馆”从房屋建筑到内部布置都恢复了当年的样貌。

1961年,中共一大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徐云根副馆长表示,一大纪念馆作为党的诞生地,是红色基因的起点,也是党性教育十分重要的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一大纪念馆也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

为了让纪念馆更好地吸引观众,常办常兴。徐云根说,“首先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一大纪念馆的文物共有10万多件,我们经常举办一些相关的展览。前段时间举办了李大钊的史料生平展,一个多月吸引了11万观众前来参观。今年为了纪念建军90周年,刚刚举办了贺龙的文物史料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而且纪念馆开设了官网,网上有虚拟化场馆,只要点击网站,就能够身临其境地看到场馆的内容。通过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阻碍,不论观众身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参观学习。另外还开通了官方的微博与微信,把纪念馆的活动信息及时地发布出来,便于宣传与了解,也对一些重要的文物进行了介绍。”

从1921年的上海中共一大召开到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风雨历程,在新的时代的背景下,更要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坚定的信仰,才能够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