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考察宁夏 深情回忆闽宁合作往事

  • 故事人物
    • 习近平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网
  • 发表时间
    • 2016-07-20

闽宁镇,是习近平当年亲自命名的扶贫移民区。它已从一个搬迁安置贫困群众8000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常住居民6万余人、回族人口占83%的特色小镇。

2016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实地察看福建和宁夏合作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产业发展情况,深情回忆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闽宁合作的情景。

闽宁镇,是习近平当年亲自命名的扶贫移民区。它已从一个搬迁安置贫困群众8000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常住居民6万余人、回族人口占83%的特色小镇。

1996年5月,福建、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直接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3次发表重要讲话,2次到宁夏实地考察指导,形成了系统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思路,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指明了方向。

1996年11月,闽宁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福建召开,会议确定:两省区政府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建立扶贫协作发展基金;从沿海5个省辖市中选出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对口帮扶宁夏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

1997年4月,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并出席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6天里,习近平走访了5个对口帮扶县,查看了吊庄搬迁、井窖抗旱,探访了贫困家庭。

这次再到宁夏,习近平触景生情。他对乡亲们说,1997年我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状态震撼了。我到了一户人家,那真是家徒四壁,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只看到窑洞顶上吊了一根绳,拴着一捆发菜,在当时那就算比较值钱的了。老百姓用水很困难,也洗不上澡,人都是脏乎乎的。看了以后,我就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

当时闽宁合作着重抓了几件事。一是“坡改梯”,建了不少梯田。二是发展洋芋马铃薯生产,加工成饲料卖给东部一些地方用来饲养鳗鱼。这一项当时就带动人均增收一二百元。三是抓井窖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再有一个大动作,就是重点实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众搬迁到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闽宁村。

习近平曾坚定地说,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

20年来,“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沧桑巨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1.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8倍,累计有222.4万人实现了脱贫。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6.6倍;城乡居民收入由1995年的3382.8元和1037元,增加到2015年的25186元、9118.7元,分别增长了6.6倍、7倍。

20年来,福建省无偿援助宁夏各类资金13.43亿元,直接参加帮扶的各界人士超过10万人次。福建30多个县(市)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20多个省区直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