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蚌埠武术“香飘”海外

作者|李茂峰
  • 故事人物
    • 李克俭
    • 托德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安徽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蚌埠日报

“公鸡亮翅”、“鹞子入林”、“老鹰捉食”……在经开区财富广场一间宽敞明亮的武馆里,一群飒爽英姿的少年,时而闪转腾挪,时而马步冲拳。一声声号令响彻大厅,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充满灵动和力量。

蚌埠,因淮水兴,因铁路成。蚌埠开埠之初,当南来北往的各路客商在蚌埠相聚之时,全国各地的武林豪杰也在蚌埠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他们习武练拳,传授武艺,保商护运,保家卫园,于是尚武之风在蚌埠渐起。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术被外国人尊称“中国功夫”。新时代,武术原有的功能早已退化,在强身健体、养生保健成为当今人生活追求的时候,内外兼修的蚌埠武术“王者归来”。随着一个个项目在重量级大赛中屡获金奖,蚌埠武术名声远播。一批又一批外国人来蚌埠学武练武,同时蚌埠武术名家也受邀走出国门传道授业。

武馆来了“洋学生”

“公鸡亮翅”、“鹞子入林”、“老鹰捉食”……在经开区财富广场一间宽敞明亮的武馆里,一群飒爽英姿的少年,时而闪转腾挪,时而马步冲拳。一声声号令响彻大厅,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充满灵动和力量。

在这群认真习武的孩子们中间,一个外国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大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再加上他的个头和四十多岁的年龄,让他成为这个武馆里别样的风景。

“别看他是外国人,可练起武来一点都不含糊!”说起这位“洋学生”,教练李君言谈话语间流露出感佩。“在蚌埠这些天里,他每天6点就起床,练武7小时,腿都练肿起了还不休息,如果不对武术特别痴迷,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毅力。”

李君介绍说,“洋学生”名叫切西,是一名地理老师,来自法国巴黎,他和在一家银行工作的妻子都是中国传统武术的追随者。2015年和2016年,切西和妻子曾先后两次来到蚌埠,专程学习心意六合拳。这一次由于妻子工作繁忙,他一人只身来到蚌埠学习武术。从法国来蚌埠,不仅花费不菲,而且还要一路辗转,先乘飞机到上海,然后再坐高铁到蚌埠。正是因为如此,切西对这样的学习机会十分珍惜,练起武来特别刻苦。

对于这位漂洋过海来到蚌埠的洋学生,李克俭心意六合拳传承人李君、李明姐弟也表露了“中国胸怀”。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来到武馆,将心意六合拳最精华的招式和理念传授给这位洋学生。由于语言不通,简单模仿难得动作要领,李君还特意在手机中下载了一款“有道”词典,通过汉语和法语对译功能,传达心意六合拳的文化内涵。

对于外国人来说,看到的只是中国武术外在之形,对内在的文化意蕴并不了解。为了让他切实感受中国文化,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授武艺之余,李君、李明还带着切西走访蚌埠书法名师,观看地道的茶表演,让洋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热情好客是中国文化的传统,通过教授武术我们还要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人的胸怀和智慧”。

事实上,像切西这样不远万里来到蚌埠追根溯源学习中国武术的并非个例。随着蚌埠传统武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慕名学习交流者不断增多,其中一拨一拨外国人来到蚌埠拜师学艺就是明证。

2016年9月,澳大利亚跆拳道奥运选手托德一行来到蚌埠,专程前来向李君、李明姐弟学习心意六合拳,安徽电视台海外频道闻讯后,专门派出摄制采访组来到蚌埠,在托德为期十天的学习过程中,全程跟拍了专题片《功夫遇到跆拳道》,并在安徽卫视播出。

切西带着习得的中国功夫刚刚离开中国土地,来自世界童话王国丹麦的留学生查瑞和他的同伴也从上海一路寻访来到蚌埠。记者来到武馆采访时,几位洋学生正在跟着教练认真演习心意六合拳。得知记者来意后,查瑞笑着说,他们都很痴迷于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更是心驰神往。当在网上查询到不少武术名家出在蚌埠后,就专程来到这里,希望能学个一招两式,并亲眼见识一下“武林高手”风采。

走出国门传武艺

5月的巴黎,空气中依然透着寒意。在距离著名的艾菲尔铁塔不远处的一个市政公园里,一位留着板寸短发、皮肤黝黑,有着典型中国面孔的女士正在教外国人演习中国武术。这位中国面孔就是被众多外国武术迷们称为“TeacherLi”的蚌埠武术教练李君。

在巴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有100多位法国人跟随李君学习中国武术,她所教的拳法中,有心意六合拳,还有太极拳、八卦掌等。“没想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这么喜爱、这么痴迷!”

谈及在今年春季赴法国巴黎的这次传艺之旅,李君感慨万千:过去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我没有切身体验,这次在法国教授中国武术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他们对中国武术痴迷的程度令我惊讶,许多人整天围着我,希望学到中国武术的真功夫”。

“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我们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笔财富传承好。”联想到如今有些人妄自菲薄,盲目崇洋,不尊重传统文化,李君对此十分痛心。“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都这么尊崇中国文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之情,近年来李君在中国传统武术的道路上行健至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李克俭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办公室,记者看到,各种奖牌整整挂满一面墙,粗略地数了一下,足达百枚之多,这些都是近年来李克俭心意六合拳研究会传承人及他们的学生在各种比赛获得的。记者看到锦标赛仅李君获得的“重量级”金牌就有10余块之多:2012年参加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获心意拳和心意苗刀双冠军;2014年在中国首届武术运动会上获心意拳冠军和苗刀亚军;2016年参加第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获双冠军……

随着一块块国际国内重大武术比赛中金牌花落珠城,蚌埠这个素有尚武传统的城市在武术界的“江湖地位”逐渐回归,同时带动了蚌埠传统武术项目群众性体育活动迅速升温。

除2017年5月李君受邀到法国巴黎传习武术外,2014年5月,受韩国武术团体之邀,蚌埠武术家协会组织了一支由370名武术爱好者组成的团体前往韩国首尔访问交流。在韩国,我市武林高手、名家展示了蚌埠武术的精妙,向韩国“武迷”们交流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

“蚌埠武术为日韩等国武术爱好者认识和推崇可以推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克俭心意六合拳研究会会长、李克俭心意六合拳传承人李明珍藏的一本1993年出版的日本《武术》杂志上,一篇专题文章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我市老一辈武术家李克俭的心意六合拳技法。自那时起,就不断有日本、韩国的中国武术爱好者到蚌埠寻访,以期觅得心意六合拳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

继承发展迎繁荣

“在演练的同时,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非常重视蚌埠传统武术文化的发掘的整理”。在市武术协会装修一新的办公室里,市武协主席梁红宣拿出了一本名为《万胜苗刀》的个人专著。这本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武术专著倾注了梁红宣的全部心血。

整理与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胜苗刀”,也有利于万胜苗刀的传承和演习。

也许是自小习武的缘故,梁红宣虽然年届七旬,但依然面色红润、身板硬朗,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是武者的风范。作为中国武术八段和万胜苗刀的传承人,梁红宣曾在第二届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披金挂银,同时在第五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获得三项冠军。“发掘整理,传承保护中国优秀武术文化是我们的责任。眼下我还在着手写一本30万字的专著全面介绍中国武术。”梁红宣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武术、热爱中国传统武术,武术协会已连续多年举办蚌埠市武术精英大赛,同时连续举办两届规模浩大的“千人武术大赛”,最近的一次参加人数达到5000人,这在全国都是没有先例的。“那个场面十分震撼。”

在梁红宣对“万胜苗刀”技法进行保护和整理的同时,李克俭心意六合拳传承人李明也开始了心意六合拳技法的挖掘整理工作。上河南、下上海,循着大师的足迹,深入民间探访,寻找各种资料,经过三年的搜集和整理,一本《心意六合拳技法》付梓出版,并在纪念李克俭诞辰100周年之际发给与会来宾。“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蚌埠的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传播得更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心意六合拳”。李明表示。

“自古蚌埠素有尚武之风,在过去的岁月里,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年轻人大都热爱习武”。亲眼见证了蚌埠武术的兴衰际遇,梁红宣对蚌埠武术发展脉络了然于胸。他说,蚌埠之所以尚武,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蚌埠以水兴城,以铁路兴市,作为水陆交汇的码头城市,南来北往的商人政客在此汇聚。国民驻军需要聘请武习教头,货物运输需要镖局守护,工商业发展和驻军的需求,让各路门派的武林高手汇聚于此。当年在蚌埠安营扎寨的就有宋门、胡门、房门、石门茶拳等若干武术门类。其中宋国宾“宋门”心意六合拳影响最为深远。

心意六合拳相传为岳飞创造,宋国宾从河南周口来到蚌埠后,曾在冯玉祥部下担任过武术教官,后传授心意六合拳于穷苦的码头工人。而蚌埠得其真传者就有李克俭、李文彪、蒋安波、李行功、狄龙贵等人。繁盛时期,从全国各地来蚌埠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

为了让中华传统武术在蚌埠重焕生机,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市武术协会先后开展了武术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机关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武练武渐成风尚。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武馆、拳社研究会52家,每日习武之人达数万人。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