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专家学者被习近平同志的诚意所打动,欣然前往正定担任顾问,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做工作。这些专家当中,有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学家潘承孝、食品专家杜子端等人。
故事摘编自《学习时报》的文章《“习近平同志当县委书记时就被认为是栋梁之才”——习近平在正定》,发表时间为2018年02月05日。故事讲述人——何载。何载曾任中组部干审局局长、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
我1982年去河北省的主要目的,不是考察地方干部,而是作为中央几家部门临时组建的工作组组长,驻石家庄调查处理“肥乡事件”,前前后后大约有半年时间。
正定县距石家庄比较近,我抽时间就去了,而且去了不止一次。结果,这几次赴正定的考察,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因为我是做干部工作的,对干部和人才的事很敏感,习近平同志打动我的,首先是他在正定县实施的人才战略,是他大念“人才经”,大力推动人才建设。用他自己的话说,福建念“山海经”,青海念“草木经”,我们正定可以念“人才经”。人才战略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等多种形式,打开人才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我当时对他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做了调查:他先后调整220个基层领导班子,提拔了570名优秀青年充实基层领导岗位;还把160名专家学者型干部充实到县里各级班子,很多有专长的干部在他任职期间得到了提拔。
他还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当年正定县民间办了32所学校,涉及的培训项目有无线电、钟表、建材、缝纫、木工、美术等多种专业。他还组织了电大、函大、刊大,仅在他任职期间,就有多达760人参加这些高等教育课程。此外,习近平同志还选派了20名优秀人才到西北大学深造,培养人才后备力量。
作为县委书记,他为了招揽人才,采取了很多特殊办法,其中有些办法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有的、很少能做到的。比如,他在县里设立了招贤馆、人才楼、人才技术开发公司,用专门机构来管理人才,给人才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
在当时那个思想比较保守和“左”的流毒仍然严重的年代,习近平同志大胆使用了很多当时社会上有非议或不认可的人才。比如,有些家庭成分高的、地主富农成分的人才,还有很多社会关系复杂的、以前犯过错误没人敢用的人才,他看准了就大胆使用。即使是那些犯过错误的人,只要改正了,他就给人家机会,给他们发挥作用的空间。事实证明,这些不同背景的人才表现都不错,后来都不同程度地为正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习近平同志“上请”人才,也花了大力气,他自己执笔给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写了100多封信,有些信我在调查过程中看到了,写得很诚恳。比如有一封给学者的信中写道:
“我们地处基层,人才短缺,科技落后,视野狭窄,孤陋寡闻,起步之难您是可以想见的……经过慎重考虑,我想求助于您……聘请您为我县顾问。我想,你一定不会拒绝正定县委、县政府及全县45万人民的一片诚挚之心的。”
很多专家学者被习近平同志的诚意所打动,欣然前往正定担任顾问,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做工作。这些专家当中,有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学家潘承孝、食品专家杜子端等人。其中,华罗庚和于光远两位先生我在正定都见过。习近平同志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能把这样的大专家请到正定来,为正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是非常不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