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 故事人物
    • 晏子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战国
  • 故事来源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发表时间
    • 2018-04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赢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借此强调,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开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战国至秦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有这样的内容: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自春秋时期齐相晏子与大夫梁丘据的一段对话。一次,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赶不上先生您了!”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通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和别人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走个不停罢了,所以很难被赶上。”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是靠着这种执着进取的精神,身材矮小、貌不出众的晏子,成为齐国历史上与管子并称的大政治家。他衣着朴素,坐破车,驾驽马上朝。他认为:“从轻不为进,从重不为退,省行而不伐,让利而不夸,陈物而勿专,见象而勿强,道不灭,身不废矣。”人格高尚的晏子在齐国享有崇高威望,连残暴弑君的崔杼也因晏子是“民之望也”而不敢杀他。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赢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借此强调,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开创。没有坐享其成的收获,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业。空唱高调,蓝图再好也不过是画饼充饥;脱离行动,梦想再美也不过是黄粱一梦。现实中,“行动上的矮子”大有人在,为官不为、落实不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实干兴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再怎样重复都不为多。无论是“十三五”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还是新常态下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抑或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哪一项都离不开实干。严就是要求,实就是责任,干就是担当,行就是态度,正如习近平的一篇文章标题所言——“关键在于落实”。(摘编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