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故事人物
    • 刘禹锡
    • 白居易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故事来源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发表时间
    • 2018-04

一句脍炙人口的诗,一个温馨唯美的意象,寄托着习近平对老同志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待。老同志的身上凝固着流逝的时间,记录着行进的历史,积淀下宝贵的经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中有这样的内容: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字梦得)酬和好友白居易(字乐天)的诗作。两人同以“咏老”为题赋诗,却表达了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刘禹锡和白居易,皆生于772年,诗交多年,曾合编《刘白唱和集》。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秋,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斯时白居易也在洛阳。白居易先写一首《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细致刻画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流露出悲观情绪。

与白居易诗的悲观低沉不同,刘禹锡的酬答诗却昂扬向上。其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成为千古名句,充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句脍炙人口的诗,一个温馨唯美的意象,寄托着习近平对老同志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待。老同志的身上凝固着流逝的时间,记录着行进的历史,积淀下宝贵的经验。正是他们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推动“中国号”巨轮走过昨天的风风雨雨,走在今天的航道,走向明天的水域。如今,虽然他们已是满头华发,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凭借独特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仍然能够充分发挥余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优良的传统、先进的品格、宝贵的经验、积极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从而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释放光和热、奉献力与行。因此,习近平勉励离退休干部,身体退休了但精神不能退休,容颜老去了但斗志不能老去,老同志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发挥余热,照亮中国梦的前进道路。(摘编自《习近平用典·第二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