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身边工作人员收受了地方送的水果、茶叶、丝绸等物,毛泽东回到中南海立即进行整风。
中国的送礼文化源远流长,送礼行为在历朝历代都是痼疾,而且总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两袖清风的毛泽东对礼品的处理方式很独特也很感人,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上常常向北京送一些土特产,请中央领导同志品尝,以表达敬意。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召集各省的书记、省长等负责人在小会议室开会。他说:“我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找你们来谈,各地向中央赠送土特产的做法是不好的,这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果实,我们白吃,这种风气要不得。以后你们谁送东西来,我们一定原封不动退回,而且要批评。”可见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狠刹送礼之风,使共和国的开局荡漾着习习清风。
在大江南北巡视时,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早有指示:“我们每到一地,要尊重地方的领导和同志,不要搞特殊。”他首先从自己做起,盖的、铺的、穿的、用的——包括牙膏、牙刷、肥皂,吃的、喝的,包括油盐酱醋茶,统统带上。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得知身边工作人员收受了地方送的水果、茶叶、丝绸等物,毛泽东回到中南海立即进行整风:“我的话你们就是不听,遇到暂时困难都过不去,脱离了群众……”毛泽东大发雷霆,并大刀阔斧地作了人员调整。接着他又根据统计情况,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三万多元,代工作人员向有关省市作了经济退赔。
不少外国领导人给毛泽东送过很珍贵的礼物。比如1964年非洲一个国家的总统送了一个大象牙,两个人都抬不动;瑞士总统送了全金表两块。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把这两块金表给毛泽东看,问他是否留下,毛泽东说:“这种礼品不能要,谁当主席他送给谁,你当主席也会送给你。我是代表人民的,这种礼品不能收,一定要送仓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到杭州龙井茶产地梅家坞参观制茶。黄炎培要买一罐龙井茶送给毛泽东,茶场的同志听说非常高兴,精选了上等的好茶,并且坚决不肯收钱。黄炎培只好带回北京,送给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说明情由。后来,毛泽东委托别人把这罐茶叶送还了梅家坞茶场,并且表示感谢。
湖南人对毛泽东有更深一层的浓浓乡情,尽管中央不允许地方送礼,但湖南人认为送点自己种的时鲜蔬菜、熏的腊鱼、腊肉、山上采的寒菌总是可以的吧,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毛泽东最爱吃的。毛泽东对故乡也有一种浓浓的眷念之情,对从小吃惯了的食物时常回味,所以,对湖南捎东西的行为没有予以批评,但他坚持原则,总得算清价钱,分文不少地把钱寄去。
据陪伴毛泽东十二年的吴连登说,外宾送的礼品,内宾送的土特产,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时候,毛泽东一家子就靠他的每月四百零四点八元工资生活,常入不敷出。因此,吴连登曾劝说毛泽东,反正这些礼品是送给您的,您吃了用了都应该的。不料,毛泽东耐心解释:“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有纪律。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是送给中国人民的。比如说,你在我这个位置上,人家也会送给你的。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1964年,印度尼西亚发生迫害我侨胞的事件,我国政府义不容辞地出面保护了这些海外同胞。有侨胞出于感激之情,送了重达31.5公斤的燕窝给毛泽东,燕窝之珍贵人所共知,且不说今日每500克需1万元以上,就是在当时也得四五百元一斤,相当于毛泽东一个月的工资。
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指示:“把它们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宾。”秘书徐业夫试探地说:“主席,是不是家里留……”毛泽东摆摆手,打断道:“不用留,一点都不用留,全部送走。”于是,这31.5公斤燕窝一克不少地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毛泽东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