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奔赴维和战场 他在想什么?

作者|华迅,周锐
  • 故事人物
    • 肖军
  • 故事地点
    • 黎巴嫩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军网
  • 发表时间
    • 2016-06-07

作为一名军人,如果连直面战场的勇气都没有,当战争来临,还何谈保家卫国。

前不久,中国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受命出征。出发前一晚,作为扫雷组组长,我再一次向大家讲解完SOP标准扫雷作业程序后,将已经荣获的4枚“和平胸章”从箱中取出,摩挲着它们精致的表面,一段段维和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班长,人们都说赴黎维和的危险程度不亚于真实战场,扫雷排爆更是与‘死神’共舞,你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维和任务呢?”不知何时,身边的战友好奇地围了过来。面对提问,我的思绪仿佛一下被拉回到首次出征前的那一刻。

那是2007年6月的一天,团队首次组建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主要负责“蓝线”附近的扫雷排爆、道路修建、工事构筑及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据联合国资料披露,全世界每月有800人被地雷炸死,1200人因触雷被截肢。随着黎以冲突不断升级,当地战火不断,情况更是危险,特别是观看《雷场事故防范》教学片以后,血肉横飞、命丧雷场的惨烈场景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一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海中仿佛有两个声音在激烈争吵。一个说:“不能去!维和战场受伤、致残甚至牺牲的风险大,万一葬身海外多不值得!”另一个则说:“作为一名军人,如果连直面战场的勇气都没有,当战争来临,还何谈保家卫国?”

那一刻,我想到了参军入伍时的豪言壮语,想到了连队干部的谆谆教导……是啊,温室里长不出大树,鸟笼里养不出雄鹰,不经受战火硝烟的历练,又怎能成长为所向披靡的优秀军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向团里递交了“请战书”。

踏入维和战场的那一刻,我发现现实情况比想象中更加糟糕。满目疮痍大地上布满弹坑,裸露的地雷随处可见,透过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和醒目的骷髅头警示标志,一些动物的尸骨散落其间……我从心底感到阵阵寒意。

穿上20多公斤重的防护装具,带上探测仪,我带着小队一步步向雷场迈进。每前进一步都仿佛是在与死神较量,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不断调整探雷器,凭借噪音和警报音的差别来判断信号源的真假。地表温度接近50℃,雾气很快在面罩上凝结,汗水开始在身上肆意流淌。

“嘀…嘀…嘀…”耳麦内一个转瞬即逝的轻微高音引起了我的注意,调整参数重新确认,声音更加强烈——探到地雷了!

清除地面伪装层,由外向里掘进……汗水从脸上、额头上滴落在面罩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十分吃力,当我准备对地雷进行拆除时,心惊肉跳的一幕出现了,“母雷”下面竟还有一枚“子雷”!如果再往上提高一公分,可能就会触发双雷,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人说,工兵是“刀尖上的舞者”。的确,在排雷、排爆过程中,既有上世纪初的诡雷、跳雷、反坦克地雷,也有千奇百怪的航弹、榴弹、子母弹……每一次作业都是脚踏“鬼门关”,任何一丝细微的失误,都可能让自己粉身碎骨。

“儿子,你没事吧?我和你爸睡不着……”一天半夜,母亲打来国际长途电话。原来母亲昨夜梦见我扫雷发生了危险,刚刚被噩梦惊醒。

安慰好母亲,当时的我特别想念祖国和家人,心底萌生了退意。但看到蓝色贝雷帽上闪亮的“联合国”会徽和臂章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想起饱受雷患威胁的黎巴嫩儿童和百姓,我和战友们又义无反顾地踏进雷场。

维和期满,当联合国使者将“和平勋章”亲自戴在我的胸前,向我们中国维和官兵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激动的泪水漫过眼眶,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而骄傲!

3年后,当得知团里即将组建中国第八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时,我再次毫不犹豫地向组织递交了维和申请书。

如果说和平是对军人最大的褒奖,那么战场就是军人最大的舞台。维和期间,处处充满挑战的战场环境和时时枕戈待旦的备战状态让我受益颇多。走出国门,与近40个国家的维和军人同台竞技,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

一次,一个村子有两枚未爆弹亟待排除,联黎指挥部命令我国和另一支外国维和分队火速前往。根据任务分配,两国扫雷官兵各负责排除一枚未爆弹。到达现场以后,我国维和人员迅速展开作业,那支外国维和人员却被当地居民拒之门外。在他们看来,中国维和官兵更值得信赖。

“在所有维和队伍当中,中国军人的排雷速度、质量和安全系数都是最高的!”时任联黎部队副司令桑迪·伯恩范蒂如此评价中国军人。中国维和军人不仅在任务中争第一,他们还从口号声、站军姿等点滴做起,在维和村打造了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之后,我又连续参与执行了第12、13批赴黎维和任务。4次踏入维和战场,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海外战斗经历,每一秒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天都充满了惊险和挑战。但“准战场”的历练让我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更让我懂得了军人如山的使命与担当。每当任务来临,我总会如演员登上梦寐以求的舞台般亢奋。

由于维和任务时间跨度长,通信联络不方便,家里先后介绍了几个女朋友都因受不了长期的“电话恋爱”最终分手。去年10月,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终于踏进了婚姻的殿堂,今年3月,已经和妻子做好要小孩的准备后,却传来了团里再次备战第十五批赴黎维和的消息。

“这次绝对不能再去了,我们还指望着抱孙子哩!你走了,孩子咋办?”父母极力反对。

“孩子,可以明年再要,但扫雷任务,不能等到明年再去完成!”考虑到这一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要在雷区开辟新通道,自己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骨干,有责任带领战友冲锋陷阵,更有义务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说服家人后,我再一次踏上了维和征程。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10年来,中国维和军人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和“中国奇迹”,至今保持着联黎部队中“零伤亡” “零违纪”“零遣返”的良好记录,一项项荣誉的背后离不开每一名中国维和军人的辛苦付出,5次维和经历也让我更加明白“国际维和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行动”的意义。

“你下次还会再去吗?”“会!”当很多人问起这个问题,我都会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坚信,每一名有血性的中国军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