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潜艇官兵向党旗宣誓 高毅摄
在今年海军组织的一次实战化紧急拉动和战备远航训练中,海军372潜艇突遇重大险情,指挥员沉着冷静果断指挥,全艇官兵舍生忘死奋力排险,成功化险为夷,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后续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8月23日,习近平签发通令,给海上临时党委书记、任务指挥员、该支队支队长王红理记一等功。海军给372潜艇记一等功。
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生死时刻创造奇迹
深夜,浩瀚大洋,海面波涛翻滚,水下暗流涌动。
有“大洋黑洞”之称的372潜艇正执行战备远航任务,潜航在大洋深处。
372潜艇舱室内,海上指挥员、支队长王红理正在检查值更情况。值更官兵有的操纵着设备,有的注视着仪表,有的穿梭于舱室间巡查管线……他们动作准确娴熟,口令清晰流畅,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熟料,危险正一步步逼近。
午夜时分,潜艇深度计指针突然向下大幅度跳动。
“不好,掉深了!”舵信班副班长成云朝一声惊呼,打破了指挥舱内特有的宁静。
“前进二。”“向中组供气。”当更指挥员、支队副参谋长刘涛迅即下达增速、补充均衡、吹除中组压载水舱等一系列指令。
然而,潜艇仍在加速掉深,一步步逼近潜艇极限深度。大家的心开始往嗓子眼提。
“掉深”,通常指潜艇遇到海水密度突然减小,潜艇巡航深度突然变大,艇体急剧下沉的一种现象,形象地说就是遭遇了“水下断崖”。“就像一辆疾驶的汽车,突然掉入悬崖,那种感觉无助而绝望。”回忆起当时的情形,372潜艇艇长易辉心有余悸。
潜艇“掉深”是世界海军的噩梦。外军一艘潜艇在深潜试验时,因“掉深”失事沉没,艇上一百多人全部遇难。
祸不单行。就在官兵忙着处置“掉深”险情时,更大的危险袭来。
“主机舱管路破损进水!”广播器里传来电工区队长陈祖军急促的报告。
主机舱是潜艇的心脏部位,舱内遍布各种电气设备,一旦被淹受损,就会造成动力瘫痪,甚至可能因短路引发火灾……更可怕的是,如果进水得不到有效控制,潜艇将加速下坠,超过潜艇所能承受的极限深度,最终艇毁人亡。此刻,数十名官兵命悬一线。
“损管警报!”“向所有水柜供气!”生死关头,指挥员王红理当机立断,果断下令。
损管警报拉响,全艇上下闻令而动,极速运转。
主机舱里,管路爆裂进水的一刹那,电工区队长陈祖军瞬间作出反应,迅速关停工作设备,按损管部署下达封舱口令。
封舱就意味着断绝了退路,一旦堵漏失败,主机舱内的3名值班人员将无逃生可能。
管路断裂后,海水以几十个大气压力喷射而入,整个舱室全是水雾。如果在地面,这些水柱能冲到数百米高处。细密的水柱打在人身上钻心地痛。位于舱底的轮机兵朱召伟顾不得疼痛,拼尽全力摸到战位,用液操关闭了破损管路的阀门,阻止了海水继续涌入。
电工班长毛雪刚从前跑到后,从上跑到下,顶着刺痛一路摸索着关闭大小阀门40多个,并成功向舱室供气建立反压力,延缓了进水速度。
当警报骤然响起时,正在休更的舰务区队长练仕才本能地从床上跳下来,光着脚冲向战位,向指挥员请示使用高压气,一边打开供气阀门。如果高压气供不上来,潜艇必然继续下沉,跌入3000多米深的黑暗海底。
雷弹班长曾刚抓住通风插板手柄,双手如同飞速旋转的陀螺,仅用20秒就完成了平时需要一分多钟才能完成的动作,将其完全关闭,防止损害扩散。事后,他的双臂又酸又肿,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
不到10秒钟,应急供气阀门打开,所有水柜开始供气;1分钟内,上百个阀门关闭,数十种电气设备关停;2分钟后,全艇各舱室封舱完毕。
此时,掉深速度虽有减缓,但仍在持续。时间一秒一秒过去,每一秒都显得那么漫长……
3分钟后,掉深终于停止。紧接着,潜艇在悬停10余秒后,深度计指针缓慢回升,艇体开始上浮。
潜艇起航出港 万俊成摄
因主机舱大量进水,潜艇出现大幅尾倾,舱室内连人都站不稳,大家死死坚守战位,按照指挥员的指令,向艇艏压水,向艇艉压载水舱供气,调整潜艇姿态。
潜艇上浮,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像一头巨鲸冲出海面。落下时,剧烈震荡,摇晃摆幅达20度。幸运的是,由于姿态控制得当,潜艇避免了倾覆危险。
“这是我从事潜艇工作20多年来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从潜艇掉深进水到安全脱险,我们把握住了最关键的3分钟,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全艇官兵直面生死,沉着冷静,正确处置,成功闯过了鬼门关。”王红理说。
“当时指挥员要是犹豫三五秒,如果有一个错误口令,同志们有一个错误动作,可能结果就会完全不同”。支队政委回忆事故处理过程时依然心有余悸。
“3分钟拯救了一条价值数十亿的潜艇,解救了数十条生命。”372潜艇舵信班长自豪地说。
像这样的生死考验,372潜艇官兵不止一次经历。
“干过潜艇的人都知道,潜艇有三怕,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这三种极端情况372潜艇都经历过,特别是此次在已经形成掉深惯性、舱室进水、失去动力的情况下,两种最危险、最难处置的险情叠加,对艇队官兵来说的确是一场生死考验。”随艇执行任务的海军司令部参谋马泽说。
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372潜艇官兵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创造奇迹,奏响了一曲雄浑壮美的强军凯歌。
372潜艇官兵 高毅 摄
知难勇进,带伤完成战备巡航使命
是申请返航、等待后方救援,还是继续执行任务?
重大险情排除后,绝境逢生的372潜艇官兵又面临艰难的抉择。
“当时,潜艇虽然成功脱险,但装备受损严重,特别是主电机无法修复,潜艇机动能力受限。而后续任务时间漫长、情况复杂、充满变数,可以说挑战巨大、困难重重。”刚刚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官兵身心俱疲,请示返航似乎是最合理、也是最保险的选择。
何去何从?这是海上临时党委书记、指挥员王红理30年军旅生涯中面临的最艰难抉择。
此时的王红理,比平时更加沉着镇定。他心里清楚,作为艇上最高指挥员,自己下达的每一个命令、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都将直接影响到官兵士气和上级决心,关系到潜艇安全和战友安危,甚至关乎国家、军队和海军的声誉,必须慎之又慎。
他召集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研究对策,经过冷静分析,决定当务之急先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恢复潜艇动力,二是使潜艇具备水下潜航能力。
官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抢修受损设备。
为了排除设备故障,动力长肖亮3次累倒在现场并抽搐甚至休克。每次刚刚恢复清醒,又直奔战位。
为了尽快疏通排水管路,舱段兵邹晓波连续6次潜入舱底水中,嘴唇被冰冷的海水冻得发紫,口中呛入脏臭污水,但他硬是用手一点一点把堵在排水口的残渣掏除干净。
为了保证正常的充电充气,轮机技师周军生冒着50多度的高温守护着柴油机,汗流浃背,衣服结上厚厚一层白色盐渍。
无论干部战士,不分职务高低,大家都在拼命干活,争分夺秒地抢修清洁受损舱室设备,不时有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
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随着控制箱、滑油泵、空气压缩机等主要设备故障的修复,水下航行能力的恢复,王红理心里越来越有底。
这期间,海上临时党委一班人,深入各舱室战位、与大家交换意见,了解思想情况,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动和欣慰的是,官兵们坚信海上临时党委能够带领372潜艇走出困境、完成后续任务。
经过充分酝酿,险情发生后的第二天,372潜艇召开了临时党委会。会上,王红理提议:鉴于装备恢复进展情况比预期要好,尽管要承担一定风险,但基本具备完成任务条件,应继续按计划完成后续任务;只要我们能完成任务,就暂时不要给家里发报,以免干扰首长决心。
“海上通信不便,很难将具体情况向上级汇报清楚。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与战时临阵脱逃没什么两样。个人荣辱事小,履行使命事大。作为海上指挥员,该承担的责任我绝不推诿,该检讨的问题我回去检讨,但有一条,上级交给的任务必须坚决完成。哪怕前面是龙潭虎穴、万丈深渊,也要勇往直前!”王红理动情地说。
会上,海上临时党委在会上作出决定:克服一切困难,继续完成任务。
临时党委的决定得到全艇官兵的坚决拥护,大家表示:不管前面有千难万险,上了战场就要勇往直前。
372潜艇毅然带“伤”挺进大洋,继续执行未完的任务。
使命面前敢于担当的精神,在这支部队、在372潜艇有着深厚的积淀,无论是支队领导、艇长、部门长,还是军士长、列兵,个个勇于负责,人人敢于担当,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完成任务毫不含糊。
从艇长、参谋长到支队长,王红理总是一马当先,率艇执行实兵演习、战备远航和武器试验等重大任务,一次次挑战极限,一次次突出重围,支队率先实现了海军提出的“三个转变”,成为扼守南海要冲的尖刀部队。
从新潜艇接装入列、全训考核到形成战斗力,372潜艇官兵一路闯关夺隘,攻坚克难,半年完成接装,一年内完成全训形成战斗力,第二年就执行战备远航任务,创下了我海军常规潜艇的14个首次和第一。
372潜艇凯旋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海军首长对他们的担当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当时如果选择返航也能拿3到4分,现在你们以智勇双全交了一份出色答卷,完全可以打‘5+’。事实证明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潜艇破浪前行 周演成摄
逐鹿大洋,敢战强敌能打胜仗
372潜艇刚刚浮出水面脱险,就遭遇了多批次外军舰机的跟踪监视和围追堵截。
此时,372潜艇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候,主电机无法运转,只能靠一台经航电机缓慢航行,经过连续排险、抢修装备,官兵们疲惫到了极点。
当急促的战斗警报响起,官兵们的战斗细胞瞬间被激活,他们以最快速度冲向战位,做好迎战准备。
“对手近在咫尺,干部战士没有一人退缩。我当时就想,既然有‘免费’的陪练,就不能辜负人家的‘美意’。”在王红理看来,只有敢于把对手当磨刀石,才能砥砺雄风锐气、练就过硬本领。
372潜艇采取一系列战术动作,与对手针锋相对,斗智斗勇,成功摆脱外军舰机的跟踪监视。
刚出包围圈,又遇拦路虎。在经过某海区时,372潜艇再次遭遇外军舰机的高强度围堵。官兵们综合运用一系列战术动作,悄无声息地突破了对手布下的天罗地网。
任务期间,372潜艇单枪匹马,转战千里,先后与多批次外军反潜兵力周旋。
像这样的较量,对372潜艇来说是家常便饭。
那年,372潜艇首赴某海域执行远航任务,刚出去没多久,外国反潜机就跟了上来。
“从离港到抵达预定海域,外军舰艇、飞机跟踪侦察,就从未消停过。但一连数天都没发现我们的踪迹,最终败兴而去。” 时任372潜艇艇长刘涛回忆说,官兵们把与对手的每一次遭遇,当成练兵的绝好机会,那次长航回来,摸索出10余种克敌制胜的新战法新训法。
战备就是备战,出海就是待战。372潜艇官兵敢打必胜的过硬本领,源于部队持续开展的实战化训练,他们始终保持枕戈待旦、箭在弦上的临战状态,不分平时战时,随时听令出动。
一次次闯关历险,一次次实战化磨砺,一次次与强手交锋过招,372潜艇官兵练就了“强手面前头不懵、险情面前手不抖、生死面前腿不软”的底气胆识和过硬本领。潜艇水下待机时间比原来大大延长,活动范围、下潜深度、出海频率等都有新突破,相继创新出10多项训法战法,其中5项被上级推广。
水下拜年 罗小海摄
对党忠诚,国家利益放首位
为什么能够在深海远洋历大险、建奇功?艇队官兵说:是习主席强军目标激励372潜艇官兵们逐梦深蓝,给了我们战风斗浪、骑鲸蹈海的巨大力量,锻造了我们勇于担当的忠诚品质。
作为国之利器,潜艇部队使命任务特殊,经常独闯深海大洋,必须绝对做到“艇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
“潜艇遂行的是特殊任务,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家利益的敏感神经。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品质,已融入我们潜艇兵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我们的信念罗盘和精神灯塔。”372潜艇所在支队政委李云平的话掷地有声。
一次远航前夕,支队长王红理母亲病重,他匆匆赶回老家,本想陪在母亲身边多照料一些日子,谁知刚进家门就接到任务通知。望着病榻上面容憔悴的老母亲,想到可能无法送老人最后一程,他心如刀绞。自古忠孝难两全。王红理只能做最坏的打算,提前安排好母亲的后事,临走前把善后费用留给亲戚……
电航技师周军结婚后,妻子王梅一个人照顾着老家生病的双亲,12年来,两人团聚的时间加在一起不到10个月。今年她特意买了飞机票,带着10岁的女儿来队探亲,可飞机还没落地他已随艇出海。妻子苦苦等待了一个月也没等到丈夫回来,眼看女儿就要开学,不得不返回老家。临走时,女儿哭着问妈妈:“爸爸怎么躲着不见我们,你们是不是离婚了?”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因为特殊的使命任务,潜艇兵出海、归航,注定没有鲜花和掌声。
“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这是372潜艇官兵报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钢铁打造的潜艇,盛产着最顽强的作风;艰难困苦的环境,练就了潜艇兵钢铁般的意志。
有一年远航训练,372潜艇连续遭遇强台风袭击,即便是在水下数十米处抗风,艇体横倾也一度达到15度以上。由于台风肆虐,潜艇无法浮起充电,为最大限度节省电能,延长水下续航时间,艇上连续近10天不开空调不做饭,官兵们仅靠单兵干粮充饥,在近60度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坚守战位,没有一个人叫苦和退缩。
正是凭着这种血性品格,不管是危机四伏的深海大洋,还是面对强手蓄意挑衅,艇队官兵都能不畏艰险、越战越勇。
潜艇出海往往“上有敌情、下有特情”,只有念好规章制度这个“紧箍咒”,才能筑起应对危险的“防火墙”,撑起保障安全的“防护伞”。
他们坚持建章立制不疏漏,制定完善《应急处置安全管控手册》等20多项具体制度;常态学习不间断,让规章制度烂熟于心;恪守制度不变通,不搞下不为例,强化“制度硬如钢,谁碰谁受伤”的铁律意识。艇队形成了对规章制度“学、用、守、敬”的好风气,官兵养成了“与制度对表、按规矩办事、照规程操作”的好习惯。
驾驭潜艇如同在刀尖上跳集体舞,需要艇员们同舟共济一条心,协同配合如一人,不允许一个战位不协调、一个动作跟不上。在372潜艇上,相互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一次,在处置重大险情中,全艇官兵3分钟内执行30多个口令、完成500多个动作,均精准无误,配合默契。
372潜艇入列以来,艇队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严谨细实的优良作风始终在接力传递、代代传承,严规铁律铸就了英雄潜艇的钢筋铁骨。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这样的钢铁集体,没有闯不过的惊涛骇浪。”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