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了,郎朗走了进来。
  在向我们点头示意后,他的注意力被面前两个七八岁的“小粉丝”吸引了:“学琴几年啦,最近在练什么曲子,辛不辛苦呀?”蹲下身子,他温和而耐心地问。当听到“小粉丝”们害羞地说“辛苦”时,他笑了,举起手说:“要加油啊,来,咱们击个掌!”
  这份自然流露的亲和,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一直以来,人们给他贴上了“古典主义”钢琴家的标签——演奏着古典音乐,穿梭在殿堂级的音乐厅和音乐大师之中,理应是高冷、不苟言笑,甚至严肃古板的,可他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直率、开朗,一开口,就让人感觉到热情与快乐。
  “如何做到将一件事情坚持三十多年且一直热爱?”
  访谈开始不久,我首先就提出了这个自己好奇的问题——毕竟有那么多人在学琴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练习得很多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点枯燥。但钢琴的好处在于,它是一个‘万能型’乐器,可以弹奏各种类型的乐曲,一首曲子腻了就换一首弹,它能呈现出一个非常有色彩的世界。只要你真正热爱,是不会舍得放弃的。”
  郎朗将自己那份天生的乐观情怀延续到了音乐中。对他来说,钢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命的幸福体验:“一天不练琴就手痒,感觉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没做”,“每首曲子都是一个故事,我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每讲一个故事就像给观众端上一叠热腾腾的饺子”,“我曾经一个人躲在音乐学院的楼道间听《黄河》,就觉得怎么有这么好听的曲子”……脸上不时洋溢的笑容,一谈到古典音乐就仿佛在闪光的眼睛,说到兴起时便挥动起来的那双灵巧的手,这些无意间的肢体语言告诉我们,他是多么享受与音乐为伴的人生。一如“交响之父”海顿所言: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能从练琴这样一件看似“枯燥”甚至“痛苦”的事中找到快乐并获得成功,这是郎朗的过人之处,他也因此被人称为“百年不遇的天才少年”。
  难道郎朗的成功,真的是因为天赋?
  对于这个问题,他说:“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点点天赋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生活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所有人都懂,希望钢琴能有乐趣,是所有学琴者的期待。可“乐之”的境界,往往是走过低回蜿蜒的学习求索、走过曲径通幽的瓶颈艰辛,而后才能逐渐深入体会到的:小时候,在上学之余,郎朗每天练琴近6个小时,节假日非但不休息,练习时间还要加倍;在柯蒂斯音乐学院读书时,他练琴之勤奋,使得学校破例延长琴房开放时间;后来开始奔波于各地演出,他就趁午休时间练习,有时实在累了,就直接往地板上一躺,稍微小睡一会儿;直到现在,即便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家,每天无论再忙,也必须保证两个小时练琴时间……对于自己练琴吃过的苦,郎朗并不愿多说——他觉得所有都理所应当:练琴虽然“很累,但有安全感”,“练习多了,心里就有底了,就算你是神,不练也不行。”
  听到这儿,我突然明白了郎朗“快乐钢琴”的秘诀:快乐是一种建立在练习基础上的能力,想要享受到快乐的体验、感受到乐趣的存在,就必须学得正确、练得到位——每一点一滴的进步、每一次练习带来的艺术享受,都是快乐的源泉。音乐本身的魅力,能够超越所有的辛苦、汗水、眼泪,正如他所说,“如果能在练习中不断感受到艺术蕴含的力量与情感,肯定不会厌倦”。
  钢琴大师肖邦曾说:“我每天努力练琴十几个小时,最终世人用天才两个字总结我所有的汗水”。没有任何成功的微笑,不是由失败的泪水与辛勤的汗水叠加而得;没有任何人前的掌声,不是经人后的孤独与绝望的苦闷体尝而来。
  努力,是最大的天赋,或许这就是郎朗成功的秘诀。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