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亿斤小米跟飞机有什么关系?
答案在沈飞——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
刚刚庆祝了70岁生日的沈飞,有“中国歼击机摇篮”之称。
沈飞工人在生产飞机(大约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前后)。受访者供图
70年前,为了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建设的需要,年轻的共和国决定拿出60亿斤小米,加快创建自己的航空工业。
从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小米曾被作为财政收支的计量单位,以应对物价波动。当年60亿斤小米约合人民币6亿元。
1951年6月29日,新中国第一家歼击机飞机制造厂在辽宁省沈阳市成立,代号国营112厂,沿用至今。
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是它现在的名字:沈飞。
沈飞工人在生产飞机副油箱(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前后)。受访者供图
沈飞的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张学良为建东北航空工厂下令修筑沈阳北陵机场。次年4月,他与荷兰福克飞机公司议定在此合办东北航空工厂,但随后爆发的“九一八”事变令该计划夭折。
日军侵占时期,这里曾是其军用飞机临时检修厂;日本投降后,这里变成国民党北陵空军站;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东北人民解放军航校奉命接管空军站,成立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
诞生于废墟之上的五厂,曾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组装修理米格-15飞机、为作战飞机生产消耗量很大的副油箱,为支援前线作出贡献,也为后来的112厂从修理转向制造奠定了基础。
6月24日,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展出的沈飞生产过的各式战机。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首战告捷
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12厂被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工厂三年便发展到万人规模,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开创和拼搏精神,于1956年7月19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即歼-5飞机。
忆及65年前的那一刻,曾任沈飞公司总经理的唐乾三带着湖南口音说:“当时高兴透了!”
“大家欢欣鼓舞,都感到非常自豪:为国家作出贡献了,没有白忙活。”他说。
歼-5的成功,意义重大。1955年至1960年担任112厂厂长的牛荫冠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这一战斗机的试制成功,不但武装了空军,增强了空军的战斗力,而且带动了有关工业和科研部门的发展,如冶金、电子工业及材料研究所、空气动力研究所等……可以说使中国的工业水平前进了一大步。意义之大,远不限于112厂一个企业。”
6月24日,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展出的“鹘鹰”战机。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创造纪录
因“保家卫国”而生的沈飞,先后出产了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架高空高速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架航母舰载战斗机等40多个型号的数千架战机,实现了中国国防武器装备从陆基到海基的不断跨越。
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经过70年探索发展,沈飞已成长为一家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以航空产品制造为核心主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服务保障为一体,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骨干企业之一,员工达1.5万多人。
在70年厂庆前夕,88岁的唐乾三和一些老同事获邀回厂参观,感叹“变化太大了!”
“设备、产品、软件、管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沈飞人继续大步向前迈进,缩短与世界航空先进企业的差距。”他说。
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最早创建的飞机厂,沈飞从建厂初期便开始在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支援其他新建厂所,陆续为贵州、陕西、四川等歼击机、直升机、轰炸机、水上飞机及导弹制造厂输送了两万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这也是沈飞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由来之一。
有一年,航空工业系统组织篮球赛,沈飞代表队赴西安参加比赛,观众席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年轻人为西飞队加油,中老年人为沈飞队加油,让客场参赛的沈飞人倍感亲切。那些头发花白的热情观众多是沈飞赴西安援建飞机厂的老员工。
6月24日,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展出的沈飞生产过的各式战机。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传承创新
在沈飞官网的页面上,蓝色海天背景上的两行字十分醒目: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
这成为一代代沈飞人排除万难、不断前行的坚强动力。
57岁的唐臣升是沈飞工艺研究所机械与智能组的高级工程师,1988年大学毕业进厂时,沈飞正在生产歼-8系列飞机。他意识到,制造如此庞大的产品需要大量创新支持。33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钻研技术,迄今已获得55项发明专利。
唐臣升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知难而上,承担了“数字化数控立铣刀设计与制造系统的开发”课题,经过两年不懈努力完成了课题研究,并发明了可提高效率和精度的新型刀具加工技术——包络法螺旋曲面数控加工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不过,航空航天制造材料复杂、部件繁多、要求极高,一些环节仍然要靠手工完成。沈飞标准件中心的杨国心所从事的钳工便是其一。
他把自己的工作比喻为“造积木、拼积木”。与很多同龄人不一样,27岁的杨国心爱好的不是打游戏,而是参加技能大赛,向其他参赛者学习,“大家的技能各有千秋,有种‘华山论剑’的感觉。”
因多次参赛获奖,杨国心不断晋级,21岁就成为全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需要20多年。
去年,他参加第十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获金奖,这是他所在团队连续三届夺得金奖。
就是这样一位明星钳工,穿工装走在沈阳街头,偶尔会被误认为是出租车司机。他的同事也有被认作地铁工作人员的经历。甚至,刚到沈飞工作的女同事,曾被亲友以为是去“当空姐了”。这些似乎都印证了沈飞一贯低调的风格。
想了解沈飞,去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家占地约三个半足球场的博览园,有包括沈飞制造的系列战机在内的千余件展品,帮助公众了解沈飞历史、感受沈飞人团结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6月,博览园刚刚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6月24日,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推出的最新展品“鹘鹰”战机。(无人机照片)
近日,博览园推出了最新展品:“鹘鹰”战机。为一睹真机,29岁的贾牧霖专程从北京前来参观。
“我对飞机非常感兴趣,每年都要来三四次。”这位在北京从事金融行业的海归,在沈阳出生长大,从小就喜欢飞机玩具和模型。
“朋友到沈阳,我一定会带他们来参观,介绍沈飞的历史和航空知识。”贾牧霖说,沈飞在发展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也走过一些弯路,但其奋斗史和创业精神足以使这家企业“令人尊敬”。
“作为一个沈阳人,我会一直以沈飞为骄傲,希望它今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他说。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