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唯我朝统一以来,天下太平五十年矣……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永乐九年(1411)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永宁寺记》

《永宁寺记》实际上是刻在石碑上的一段碑文。其原碑址位于今俄罗斯联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利奇斯基区特林地方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峭壁岩巅。这块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26厘米、底座为38厘米的石碑树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

《永宁寺记》就是为了纪念在当地兴建了永宁寺。毫无疑问,这块高寿600多岁的石碑见证了大明帝国国势的一个高峰。当郑和的庞大船队正在南海与印度洋上破浪前行时,由另一位内官亦失哈率领的军队,也在几乎五十个纬度之外的北方,将“冰雪丝路”延伸到了今天鄂霍次克海海岸线的不远处……

image.png

到永乐七年(1409),明朝已在黑龙江流域先后设置了129个卫所,并在其之上设置了“奴儿干都司”进行统一管理。“奴儿干”位于黑龙江下游,此地在元朝时被称作“弩而哥”或“耦儿干”。后世的清人称为“尼噜罕”,这在满语中是“图画”的意思,表示这里山川如画,“山高而秀丽”“形势优雅,粲然可观”。

关于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寰宇通志》记载为“其地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奴儿干都司所令卫所必须听从征调,也必须按时缴纳贡赋,如有违期不供要进行治罪。各卫所的官员要想入京朝贡,必须手持明政府颁发的敕书或印信,才能从明政府指定的贡道入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永乐到宣德年间,明朝的女真族内官亦失哈在随行的钦差大臣、奴儿干地区的官员和辽东地区的官员陪同下,先后九次巡视黑龙江地区。他们在巡视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座供奉观音的永宁寺,并附有两座石碑。《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成为留存至今的明朝经营黑龙江流域的重要凭证。

image.png

据《永宁寺记》记载,永乐九年(1411)春,亦失哈以钦差的身份第一次前赴奴儿干地区。这位内官如果是从北京出发的话,他会选择什么路线呢?当年渤海国有一条“营州道”,从今天的吉林省一带南下,经过抚顺抵达辽阳,然后西渡辽河,继续西行至朝阳,自此直抵北京。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以后,受“安史之乱”的影响“营州道”阻塞不通,往来使臣被迫转走“朝贡道”,遂使其处于行人稀少、萧条冷清的状态。好在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到明清两朝,途经辽西走廊的“营州道”转而复兴,成为中原往来东北的主要路线。

从“营州道”来到今天的松花江中游一带后,就到达了明朝在今天的吉林省吉林市一带设立的造船基地。这里正处于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长白山山峦起伏,松林满山,合抱之树遮天盖地,木材资源丰富,为造船之良材;东北地区的大动脉、黑龙江水系的最大支流——“松花江”绕城而过,地理位置同样至关重要。因明、清两朝均在此地造船、屯驻水军,故有“船厂”“船营”之名。此后,松、辽、黑地区人们都称这里为“船厂”,这便是“船厂”名字的由来。

image.png

亦失哈在这里费时一年,终于造好了25艘巨船。装满从山海关内各地运来的布帛丝绸、粮食、器具等物资之后,千余名官兵登船,在亦失哈统率下从吉林扬帆起航,“浮江而下”,由松花江驶进无边无际的黑龙江,昼夜兼程,直下奴儿干。

如此宏伟雄壮的庞大船队在两条著名的大江上乘风破浪,这本身就是东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象、空前壮举。而亦失哈第一次率领船队下奴儿干,抚恤东北边疆各族人民,更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件。他到达奴儿干之后,对当地各部族人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其中自然包括绢、布、纻丝袭衣等物。亦失哈向各部族人民宣布了朝廷与皇帝的恩德,要求他们忠于大明王朝。《永宁寺碑记》记载了奴儿干人的心愿:各部“莫不朝贡内属”“吾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臣服,永无异意矣。”

为方便输运贡品物资,明政府在历代驿站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其主要干线是:继续沿用辽、金时期的黑龙江流域“鹰路”,建立了“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取道原“金上京”故城会宁府(今阿城),奔松花江沿岸,南抵双城市的拉林河岸“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进入辽东都司后沿着“营州路”直达北京,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全长两千五百公里,是为当时冰雪丝路的全称。明政府从江南地区获得丝绸制品,通过赏赐,把丝绸制品转到奴儿干都司辖下各少数民族(包括女真人)手中。

反过来,明朝也以贡赋的形势从奴儿干等地获得马、貂皮以及人参等皮货、山货。明政府把马匹发放给军队,把貂皮、东珠等赏赐或分发给大臣及官员,供他们穿戴之用。史书记载,“京师冬月,例用貂皮暖耳……上普赐内外臣工,次日俱戴以廷谢”明朝宫廷需用皮物的数量很大,每年大约需要貂皮1万余张、狐皮6万余张,这对于刺激“丝绸之路”上的货物往来自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image.png

暖耳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