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重磅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长春光荣登榜。这是长春在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进程中荣获的又一项殊荣。据公开资料显示,该榜单的指标体系由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个一级指标及21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就业环境、空气质量、社会风气、政府服务意识、教育质量、收入水平等均在调查之列。这是目前全球大规模感受型调查,其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这也是该评选被广泛认可的根本原因。而长春能够跻身“美好生活城市”行列,既令人欣喜,也是意料之中。

大调查结果显示,长春的社会救助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一;感到很幸福的人群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长春人更愿意为养老、保险“买单”;长春人在2020年为宠物增加消费的比例也高于全国平均值10.74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那就让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看看,到底长春幸福在哪?长春市民满意在哪?

以民为本,兜实兜牢民生底线

长春市2020年1月起,城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10元和500元,增幅为历次提标之最;2017年以来,累计筹集、投入资金44亿元,救助帮扶困难群体347万余人次;2019年,实施医疗救助170295人次,资金支出约8812万元;截至5月底,2289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供养,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2.3%……

一组组数字生动立体地诠释了长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为困难群体点亮“希望之光”的生动实践。保基本、广覆盖,是长春社会救助工作的两个“关键词”。城乡低保保住基本,特困人员供养兜住贫中之贫。实施重病重残家庭扣除必要生活成本等政策措施,扩大低保覆盖面;采取增发低保金方式提高病残等17类人员救助水平;城区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30元和860元,统筹实施了照料护理标准……

此外,长春市还构建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特殊群体关爱帮扶为拓展,临时救助为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相结合的具有长春特色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长春市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为乡镇、街道拨付救急难备用金,对家里发生火灾、交通事故等急难状况,及时给予全覆盖救助。自2017年以来,累计救助6.3万户次、8.8万人次,支出资金8900万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围绕最底线的民生保障,长春市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统一起来,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的力度、精度、广度,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温暖的保障力量。

幸福蔓延,百姓成为城市主人

“美好生活城市”是指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长春感到很幸福的人群”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这也充分显示了长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老百姓幸福感爆棚。在长春,很多市民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长春在综合实力上与全国一线大城市相比虽有差距,但老百姓的幸福感却一点也不低,生活成本与生活压力反而都没有那么大。

此前,长春曾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连冠,而最有人情味儿的城市,已经成为长春的一个重要标签。多年来,长春市围绕建设幸福城市这条主线,始终坚持“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成立专门的民生工作机构、每年出台一部民生行动计划、每年召开一次民生大会、每年办近百件左右民生实事,每年将新增财力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市长公开电话、局长接待日、大走访大接访制度,使政府与群众零距离,让市民从心里真正感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

自2007年起,长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部幸福城市的行动计划,下辖15个县(市)区、开发区出台各自的行动计划。通过党委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幸福城市建设中来,实现了全体群众的幸福“大合唱”。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对建设幸福长春工作提出的总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服务完善,增强老年人获得感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现,相比全国人民选择比例较高的教育培训、房产和保健养生,长春人更愿意为养老、保险“买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不仅涉及单个家庭,还关乎整个社会民生的进步与发展。长春市始终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以建设“幸福长春”为着眼点,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目标,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增强老年人的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直以来,长春市立足市情,结合时代特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规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出台养老服务“放管服”文件;规范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创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宽松环境等。长春市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改善“三无”人员供养条件。截至2019年,全市城区新增养老机构19家、养老床位3516张。

2016年年底,长春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2017年通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公益创投、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龙头组织(企业)发展等三类32个项目进行扶持,资金总额达1074.6万元。2019年在继续推动2017年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分配试点资金2500万元,鼓励各地区自行设计开发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32个项目。

以上种种,皆让长春市民对城市养老服务充满信心,因而大家愿消费、高消费,从而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全家幸福。

消费升级,收入提升是根本原因

大调查结果显示,长春人在2020年为宠物增加消费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10.74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除物质消费外,更加注重精神消费,而宠物产业更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较高水平时衍生出来的。

近年来,长春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宠物产业的兴起是件十分自然的事情。而宠物经济火热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水平的上升,民众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方式多样化。宠物经济兴旺的根本逻辑还是消费升级。

据了解,围绕宠物市场衍生出的宠物食品、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宠物洗护、宠物寄养、宠物训练、宠物坟墓,甚至宠物婚介所等新兴业态,正以几何式的速度攀升,而以上所需费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甚至有些宠物主人会给自己的爱宠每日服用宠物专用维生素、益生菌、碘化钾、乳铁蛋白、鱼油、营养粉、美毛粉等营养品。而长春人在宠物领域的消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排名第一,这一现象背后,意味着长春市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当前市场消费主体发生了变化,精神消费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而消费环境和主流消费者的变化也为推动宠物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且随着长春市经济水平与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长春市民对购物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价格等方面,而是日益向高品质、异质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转变,愈发注重对消费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此外,大调查发现长春人在黄金贵金属、期货、股票等高风险产品方面的投资意愿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对于楼市的投资意愿已经是连续三年持续升温。与此同时,长春人投资基金的比例开始增加,经过了连续三年的下跌之后有显著回升。

而在针对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21项满意度指标中,长春人对城市形象、水和空气质量和就业环境等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均值。期待得到了满足,百姓幸福感就会大幅度得到提升。

让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萦绕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长春奋斗的脚步走得稳健且坚定,“金榜题名”既是群众的广泛认可,也是对城市管理者的最佳褒奖。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必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发展愿景、美好生活融为一体。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