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三厘米——我的北京故事

作者|宋雨桐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北京物资学院
  • 发表时间
    • 2020-08-02

羁旅四九城三余载,除风花雪月外,对首都印象最深刻之处乃是北京速度。披着月辉从西郊开向滚滚红尘的首班地铁时速80公里;正午穿梭在CBD间的外卖小哥电动车时速30公里;深夜的顺义空港物流园,铺满着五颜六色的快递盒的传送带时速3.6公里。

题记:羁旅四九城三余载,除风花雪月外,对首都印象最深刻之处乃是北京速度。披着月辉从西郊开向滚滚红尘的首班地铁时速80公里;正午穿梭在CBD间的外卖小哥电动车时速30公里;深夜的顺义空港物流园,铺满着五颜六色的快递盒的传送带时速3.6公里。

大学期间,我目睹着北京新地标,中信集团总部大厦“中国尊”如何拔地而起——时速三厘米。

一、华灯

当太阳沉没于地平线下之后,反射的光线使天空踏入黑幕前呈现出短暂的宝石蓝色。此刻正是CBD的晚高峰时段,亦是钢铁森林最秀美的时刻。

image.png

刚刚结束高考踏进北京城的我,背着相机穿梭在楼宇天台间,精力无限。仅仅在街头做平面运动无法体会到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唯有凌绝顶,方晓何谓宏大与渺小。此刻,无论在什么角度,我的照片里总会出现中国尊工地。

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提问时说道,“因为山就在那里。”当它足够高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这栋仍在添砖加瓦的楼宇显然还不够美观,但高速成长之际,何须拘泥于一时亮眼。

image.png

在自主研发的集成型智能模架平台加持下,中国尊大厦每六天就能建成一层楼——换算下来,也就是每小时“长高”三厘米。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每次在嘈杂的中国尊工地登顶俯瞰,总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会清晰地认知到,这是一栋处在上升期的楼宇,正如这片处于上升期的土地。三月不见,必刮目相看。曾经的砖窑厂,如今的CBD。在18岁的年纪,我以为我就像这楼一样,还有无尽的向上空间。

二、共融

两年后,中国尊已然落成封顶,我也渐渐学会了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这座城市。

image.png

城者,邑之四垣也。自成祖就藩燕地,王气云绕,雨顺风调。北征瓦刺,故期德胜;南统川河,故盼永定。城,是北平的飘雪中的记忆;是群鸟飞过的钟鼓楼;是沐浴在霞光中的正阳门……也是快门颤动下诞生的一张张照片。此之谓传承永恒。

image.png

在我眼中,“市”所代表的是今日北京的国际化、现代化的一面。雨后春笋一般高升起来的中国尊,被流光溢彩的车流环抱的望京中心,工体旁矗立的梅花桩——三里屯SOHO,这个北京宛若自己,每天都在成长一点点——时速三厘米。站在国贸CBD楼顶的我,镜头上反射出了斑斓的灯光。珍惜这一刻吧,明天的景致就会有所不同了。此之谓,记录当下。

image.png

此前在我心中,“城”与“市”二者是割裂的。飞檐斗拱代表的是是一个北京;钢铁森林代表的是另一个北京。

2018年是我经历不平淡的一年,也是国家命运不平静的一年。人生轨迹的剧变,让我放弃了先前所珍重的许多信仰与目标。而国家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让我对自己所理解的世界运行方式进行了解构与重塑。

西方人理解不了中国人如何能在畅饮浓烈的茅台酒的同时,爱上清淡的龙井茶。我们的酒茶,有传统文化,有苦难记忆,表象有时候是强烈的,但又有深邃的,极度感性又极度内敛的美感。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是会寄情的民族。

北京,一座赛博朋克的城市,让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碰撞在一起,宛若水溶于水之中。

image.png

过去的与未来的,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文化符号在这片土地上交互,没有丝毫违和感。

依依东望,将紫禁城与国贸中心收入同一个相机取景框。封顶的中国尊不再继续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放缓了它的速度。这投用不久的写字楼,深夜里总是灯火通明。依依东望的,是人心。五朝古都,向来不乏胸怀天下的文化积淀。镜头所聚焦的方圆之间,无数人在以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推动着这座城市前行,时速三厘米。千百年来,从未变过。

三、回眸

做出离开北京的决定是痛苦的。如今的工作已与摄影无甚关系,坐在格子间里望向晚霞之际,恍如隔世地想起我曾在北京之巅记录过相似的夕阳西下。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拍摄于北京的几万张照片以一条时间序列展现出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如何不断变化。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山就在那里, 楼就在那里。我总会想起望着那栋楼一天天耸入云霄的感觉,回忆的速度是时速三厘米。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