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创作话剧《雷雨》 常把一本《新华字典》带在身边

作者|姜炳炎
  • 故事人物
    • 曹禺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人民政协报
  • 发表时间
    • 2017-09-21

曹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每每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他对语言文字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14.jpg

1933年12月27日,曹禺创作话剧《雷雨》。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之一,他创作的《雷雨》《日出》等作品,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作家张光年曾说:“曹禺的剧本中,涌现出那么多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于诗意的警句,饱含着生活的智慧、哲理的思考,使舞台语言时时迸发出动人的光彩。”

实际上,曹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每每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他对语言文字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一次,曹禺从南方乘坐轮船返回北京,夜已经很深很深,他却还在校对将要再版的《雷雨》剧本大样。有人问:“您还要改啊?别改了吧!”他却回答说:“不改了,虽然是出版社要再版,我还是校对一遍好,看看有没有什么错的地方。”那天夜里,曹禺舱室里的灯光几乎一直是闪亮着的,一直到天明。

曹禺这位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常把一本《新华字典》带在身边。只要遇到生僻的字或者含糊的词,都会恭恭敬敬地请教字典。

还有一次,曹禺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攻坚集》,写了一篇序言。其中有一句“终于攻破千人的窠臼”,打字员误把“窠”字打成了“巢”字。曹禺在校对时发现了,不但指出了这一点,还特别叮嘱办公室主任说:“‘窠’字千万不要读成更不要写成‘巢’字。以后,凡是我们剧院出去的东西,一定要仔细校对,严格把关,不能有错别字,北京人艺可不能丢这个丑啊!”

收藏
喜欢|
网友评论
{{remnant}}/300
还没有评论,快来占领沙发吧~

最新评论

{{item.uname}} {{item.createTime}}

{{item.content}}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