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华再过半年就70岁了,退休前是通州区的一名教育工作者。10年来,他常穿一身冲锋衣,背着十几斤的器材走街串巷搞摄影。和其他摄影师不同,郭建华拍的照片“主角”单一,他只拍通州。
海报:朱舜
他在“美篇”平台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570多集,每集装满250张照片;他连续10年在朋友圈更新美景大片,无一日间断。
郭建华再过半年就70岁了,退休前是通州区的一名教育工作者。10年来,他常穿一身冲锋衣,背着十几斤的器材走街串巷搞摄影。和其他摄影师不同,郭建华拍的照片“主角”单一,他只拍通州。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从除夕到大年初八,郭建华连着9天出门拍民俗活动,没过瘾。正月十五,郭建华说:“还得上通州漷县拍‘小车会’呢,人家把机位都留好了!”
“你满脑子都是机位。退休马上10年了,比儿子上班还忙,我看你是疯了!”老伴儿说。
郭建华答道:“要我说,疯咱也得疯出点样儿来,是不?”
对视间,老两口都笑了。
2024年2月,通州运河文化广场龙年新春夜景。(郭建华摄)
郭建华的故事,很多人听后都挺“服”——为了拍张大景,他爬过41层高楼,回家后腿疼了三天。等身体恢复了,还去。
以前,有人问他,拍高楼,国贸CBD繁华万千;拍古建,雪后故宫绝美。通州有啥好拍的?郭建华不爱听,“这是我的家乡!”但最近几年,他不用解释,旁人也不问了,还说他干的事儿“太有意义了”。
十年白驹过隙,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令曾经的北京郊区通县、“睡城”通州,焕然变身。
郭建华说:“曾经的通州,得四处找景拍,累。如今的城市副中心,一步一景,依然累,因为拍不够,跟不上‘副中心速度’!”
北京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连续多年保持千亿元投资强度,万千建设者奋力拼搏,新城拔节生长。
郭建华的镜头,记录下新时代通州区的巨变。
他的镜头里有重大项目建设的场景。2019年,郭建华去通州区一处工地拍夜景,没拍好背景中的夜空美景。第二天再去拍,同一个时段、同一个地点,却怎么也找不到相同的画面。对比发现,一天时间里,建筑物升高了一层。
2021年7月,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施工场景。(郭建华摄)
众多影像中,郭建华把最多镜头留给城市核心区的“一片绿”,这里彰显出通州“壮士断腕”告别粗放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
郭建华拍摄的照片里,有一组对比鲜明:一边是化工厂,一边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单看照片很难想象,它们实际取景自同一块区域。这个地方曾经是北京东方化工厂,烟囱林立,一根“火炬”彻夜燃烧。当地居民说,当年工厂气味呛人,甚至不得不为此给居民发补偿费。如今,这里成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面积近4个颐和园大小。在曾经“孩子们要捂着鼻子跑过”的小路旁,郭建华甚至拍到了多只白天鹅飞过。这一幕,他拍了上千张,一张都没舍得删。
化工厂和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对比图。(郭建华摄)
城市不仅绿了起来,也亮了起来。郭建华最得意的机位,架在239米高的远洋乐堤港大楼。从这里俯瞰,古燃灯塔畔、千年运河北首,是灯火辉煌的运河商务区。而这里过去曾是一片棚户区。
清代王维珍有诗云:“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指的是古时北上的船舶看到燃灯塔,就知京城到了。但在郭建华旧时记忆中,燃灯塔夜间很少点亮。
如今,不仅古塔亮了,周边古建筑群也亮了。绵延12公里的运河景观带,夜晚上演灯光秀,沿线桥桥有景,与近邻河北廊坊北三县串成亮丽的风景线。
2020年11月,北运河通州段桥景。(郭建华摄)
10年,郭建华不知磨坏多少双鞋、爬过多少层楼。问他拍过多少张照片,郭建华刷一下拉开抽屉,“你数吧!”3个T容量的硬盘,他拍满21块,形成副中心的桥、河、公园、夜景、雪景、建设者等十多个系列。
谈及未来,郭建华念念不忘的,始终是机位。他想为城市副中心“留影”。
早霞去哪拍,晚霞去哪拍,蓝天白云去哪拍,下雪去哪拍,郭建华都“心中有数”。这些年,很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都使用、转发了他的作品。
郭建华说他很幸运,用摄影的方式,成为家乡历史的记录者。
最近,他拍摄的550张影像被通州区档案馆永久收藏。这是郭建华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