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穿过一片热闹的街镇,拐进一座古朴宽敞的大院,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王勿桥乡一家历史悠久的制醋企业,一股浓郁的醋香便扑鼻而来。
王勿桥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盛产小麦,水资源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王勿桥醋成为远近闻名的“土特产”。
始于东汉、盛于明清,两千多年来,王勿桥醋坚守匠心、传承古法,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光阴的淬炼,酿造出的醋风味独特,浓香厚醇。
据康熙年间《正阳县志》记载:“王勿桥用井水酿醋,超山、陕出品,并能疗多病伤……”那时,王勿桥醋已不仅作为调味品在民间食用,而是作为一种珍贵的礼品被一些达官贵人、豪商巨贾、文人墨客相互馈赠。自那时起,王勿桥的百姓就更加用心酿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匠心坚守代代相传
王勿桥醋的传统酿造工艺在民间世代承袭,生生不息。如今的王勿桥村“家家有醋缸,空中飘醋香”,酿造出的醋有“三绝”:第一“绝”是点滴过汤,不搅自酸;第二“绝”是可以开瓶数年,仍不腐坏;第三“绝”是扶胃降压,强身健体。因该醋在每年出伏之日制作,又经过多年陈酿,故称“伏陈醋”。
今年53岁的翁泽彬是王勿桥醋非遗传承人之一,自幼耳濡目染,掌握了伏陈醋的酿制技巧。据他介绍,王勿桥伏陈醋严格遵循传统酿造工艺,恪守时令节气。每年的端午前后,匠人们就开始制曲,先把小麦粉碎加水后,与“母曲”均匀混合,人工进行“踩曲”,踩成中间松、四边紧的“曲块”,然后用新鲜的麦草包起来存放,让其自然发酵备用。入伏前,刷洗醋缸晾晒干净,然后把小麦进行粉碎,加古井水后开始熬制浆料。三伏天,把煮熟的料液装缸、封缸、发酵酿醋。一个大缸装入500斤的料液,盖上篾盖。之后,就靠制醋匠人“眼看手摸鼻子闻”的功夫,每天通过“一看、一摸、一闻”判断是否正常发酵。经过150多天的日晒夜露后,到大雪时节,把缸里面的料液舀出来继续进行熬制,此时缸里的料液已经发酵成醋。清理缸底的沉淀物并晾干后,再次把熬制的醋封入缸中用泥巴封盖,储藏3到5年方可食用。
整个制作过程采用传统手工酿造工艺。其古法酿造技艺先后被录入正阳县、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勿桥醋亦先后获得河南名牌、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老字号等80余项荣誉。
2017年,王勿桥醋作为特色农产品写入了《驻马店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王勿桥社区醋业搭上乡村振兴快车,通过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醋业有限公司5家、醋业专业合作社2家、醋厂1家年生产伏陈醋2500吨,产值4500万元,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带动580户村民酿醋走上致富路。
2020年,正阳县古井醋业专业合作社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授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王勿桥社区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科技创新为醋“添香”
再好的传统酿造工艺,都离不开市场的土壤。这一点,王勿桥醋就一直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并将其融入现代化生产中去。
如今,走进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在古法酿造生产线上忙碌的匠人旁边,是刚竣工的新厂房,里面一间间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精细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已经全面启动。
“酿造行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我们也要迎头赶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说,“科学实验为传统的香醋酿制工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推动传统工艺流程不断细化,形成更为完善的醋酿制体系。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现代化的工艺流程也是基于传统技艺,纯手工酿制技术仍然是核心。”
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醋厂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将古法酿造与智能科技相结合,与河南省食品研究所、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等科研院所联合打造“产、学、研”合作模式,研发出王勿桥醋高中低档系列产品30余种,让传承了2000多年的伏陈醋焕发新活力。
2020年正阳县正融公司完成了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在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和品牌战略发展上持续发力,对“王勿桥”“古井”商标进行注册,以提升商标价值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建成了研发楼、化验楼,建有两条自动灌装线,两条包装线,全天候晒醋场地25000平方米,年可晒醋20000缸,年产优质伏陈醋万吨左右。
“醋是调味品,更是舌尖上的艺术品。正阳县传承2000多年酿醋历史文化,发挥醋产业特色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产业融合新业态,打好‘农文旅’品牌,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王勿桥醋已成为一张熠熠发光的文化名片,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正阳县委书记刘磊表示。 ( 正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胡瑞琪 王雪)
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