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的专列驶向南方,这次他要先去广东,然后再去上海。这次不同寻常的春天之旅,引出了一段影响深远的春天的故事。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的专列驶向南方,这次他要先去广东,然后再去上海。这次不同寻常的春天之旅,引出了一段影响深远的春天的故事。
1989年到199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向前推进。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中国经济已经恢复了元气。在此期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长期以来的东西方两极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时机,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中国尽管挫败了西方国家的“制裁”,但面临的严峻挑战仍然存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使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受传统教条式观念束缚对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心存疑虑,对党的基本路线出现怀疑和动摇。
机遇与挑战扑面而来。中国能不能有所作为?改革开放能不能迈出新的步伐?人们都充满了期待。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改革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第四,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第五,要按照“四化”标准选好人才。第六,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邓小平在谈话中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谈话科学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从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到上海,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88岁的邓小平用朴实的语言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全新的思想,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邓小平南方谈话,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从战略全局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胆识,提出了一整套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战略思想,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2月28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作为中共中央1992年2号文件,正式向全党下发和传达,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全面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3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讨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东方风来满眼春》,很快,全国各大报在头版头条转发。许多人就是从这篇报道知道了南方谈话,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
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的高潮。各地区、各部门纷纷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调整或制定新的计划,以实际行动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
邓小平,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视察了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如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