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须弥山石窟,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
须弥,梵文中的“宝山”之意,在佛经里,此乃众神居住之地,被日月环绕。而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公里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却有一座山,就以“须弥”而命名。山上有众多石像石窟,得名“须弥山石窟”。
开凿于1400多年前,曾得明英宗赐名,坐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须弥山石窟,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
须弥山石窟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北周,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它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法东来,也留下了穿越千年却依然惊艳的艺术瑰宝。
1900多年前,佛教自印度传入当时的西域于阗(今和田)、鄯善(今罗布泊),并迅速流传发展。为宣扬传播佛教,传教的佛僧与虔诚的佛徒沿丝绸之路,创建了许多佛寺,开凿出数以万计的佛教石窟,须弥山上的众多石窟就是当时的手工艺人和僧人的创作。这些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窟群,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成为当时佛事活动的圣地。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