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解说】这一段歌唱当年“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拼死抗敌的歌词,今天听来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解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战争的烽火燃遍上海滩,中日军队在淞沪地区反复争夺,尽管中国军队武器装备陈旧,但他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一个月占领上海”的美梦。日本侵略军在初期正面进攻遭到中国军队顽强阻击后,迅速改变了战略,从杭州湾方向登陆,中国守军侧翼受到了严重威胁,9月初起,中国军队转入防御阶段。
在沿江的淞沪地区,几乎没有可以凭借的天然屏障,中国军队就是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一次又一次抗击着顽敌。
淞沪抗战老兵李汇川:(2005年采访录影)战区的房子都没有人,木材拆下来捆起来,叠起来,在里面就比较有点保险,上面盖上布,抵抗敌人的炮弹。每个人挖个坑,就是一个掩体。
【解说】战斗进行至10月22日,日军集中大批兵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了中国守军阵地。就在日军第10军准备驰援淞沪战场时,在上海的日军调集火炮、飞机对大场狂轰滥炸,大场方圆数里一片焦土。10月26日大场失守。据守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军队因腹背受敌,不得不于27日放弃北站、江湾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
淞沪抗战老兵李仇雠:下定决心牺牲一切。我们小队就固守南市。三天后,大军退去,就剩我一排人,本来我应该牺牲的,我们全排都写好了,必死信念,哪个人都不准退却。为国捐躯,牺牲一切,在所不惜。
【解说】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某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奉命率领该团一个营据守闸北四行仓库,四行仓库此时成为苏州河以北中国军队唯一的据点。
当日军发现四行仓库还有中国守军时,立即发起了疯狂的进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内,谢晋元带领800壮士浴血奋战。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数万群众隔河相望,每击毙一名日寇,南岸便掌声雷动,欢呼震天。人们还冒着生命危险,把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支持壮士们抗击日军。
28日下午,上海商会秘书长严谔声接到谢晋元电话,要求送一面国旗过河。女童子军杨惠敏知道这个消息后,将一面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将旗送到目的地。美国记者惊叹不已,称她为“圣女贞德”。29日清晨,当人们远远地看到仓库顶上那面巨大的国旗迎风飘扬时流下眼泪,很多人肃立脱帽。“中国不会亡”的声音在心头激荡。
谢晋元带领第1营的“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奋勇杀敌4个昼夜,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毙敌200多人、伤无数,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四行仓库于1933年开业,因是旧上海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间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而得名。
几十年来,四行仓库数易其主,内部结构早已面目全非。如今,四行仓库已归属上海百联集团,仍主要做仓储用。现在这里已是一栋汇集创意产业的地标性建筑,但门口的谢晋元像仍是它最醒目的标签,楼内一个四十平米的陈列室更是讲述了一个个悲壮的抗日故事。陈列室里的一个沙盘令参观者们驻足,四行仓库一栋孤零零的建筑,四周围满铁丝网,在日军的炮火下屹立不倒。
参观者王先生:很感慨我们中国军队,中国军民啊,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谢晋元将军捍卫祖国,保护我们中国人民的利益,这种英勇抗战的气概,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四行仓库楼下停车管理员孙师傅:装修之前都是子弹(痕迹)呀,打的子弹呀,子弹打得房子都是有洞的,就是这里南苏州河打到北苏州河,这里就是光复路苏州河。
【解说】不少参观者提出,将四行仓库恢复成原先枪林弹雨下的模样,让这段历史深刻地烙在人们的心中。
王先生:这个枪弹(痕迹)最好不要粉刷掉,保持原样,后来不知道怎么粉刷成这样,原来很多枪弹在上面。
【解说】1937年10月30日,谢晋元接到上峰下达的撤退命令,于第二天率领第一营官兵挥泪撤退,退入英租界,受到了市民的夹道欢迎,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上海守军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
11月底,守卫长江要塞的中国海军和炮兵对沿长江西进的日本海军舰艇予以迎头痛击,并自沉多艘废旧军舰和民船,堵塞航道,大大迟滞了日军向南京的进攻。由于淞沪中国守军3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和顽强抗击,迫使日军转移了主攻方向。日军狂妄叫嚣的“一个月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春秋大梦被彻底击碎。
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悲壮的淞沪抗战持续了3个多月的时间。在这场持久惨烈的抗战中,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有6个集团军75万人参战,伤亡25万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悲壮的淞沪抗战不仅为中国沿海工业企业内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当时国民政府发表的撤退声明这样写道:“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全民抗日,自淞沪会战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