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26日,备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海南岛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88年4月26日,备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海南岛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海南岛地处碧波万顷的南中国海,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总面积三万四千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台湾的中国第二大岛。这里海域广阔,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环岛一千五百公里的海岸线和广阔海域,是海南岛的一大财富。全岛有大小港湾六十多个,近海渔场面积近十万平方海里。岛内和周围海域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南岛内多山,中部五指山脉层峦叠嶂,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不断,四周是广袤的平原,盛产稻米。海南岛地处北纬二十度线上下,为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终年无霜雪,年平均温度为摄氏二十二至二十六度,年降雨量二千至二千六百毫升,适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岛内宜农、宜牧的土地面积达五千万亩,此外,这里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然而,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开放,长期以来它只是一个封闭、贫穷、落后的海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海南岛的大规模开发开放也被提上日程。1980年6月底,国务院和广东省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这是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海南岛开发的会议。此后,海南的种植业和农业开始活跃。
1983年初,党中央研究了海南岛的开发问题。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海南行政区较多的自主权。《纪要》确定了以对外开放促进海南岛开发建设的方针,提出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具体方针、政策、措施和改革海南行政区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工资体制的方案。从此,海南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谈到办好经济特区时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海南岛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为了在政策上给予海南岛更多的自主权,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1984年10月2日,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6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赋予海南行政区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计划单列。海南建省的条件日益成熟。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他充满信心地告诉外国朋友:“我们现在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两个多月后,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的议案》,9月5日,会议通过决定,将议案提请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并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省筹备组,开展建省工作,并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8年春天,在北京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南建省、海南岛办特区成为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4月13日,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大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议案,决定建立海南省;管辖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省会设在海口;并划定整个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3天后,中共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千百年封闭落后的海南岛终于迎来了大开放大发展的春天,海南历史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