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天,当长安街沿线的白玉兰盛开的时候,人民大会堂里总会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他们是人民的代表,他们代表人民的心声。在属于人民的议事厅里,世人看到的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大的生命力。
每到春天,当长安街沿线的白玉兰盛开的时候,人民大会堂里总会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他们是人民的代表,他们代表人民的心声。在属于人民的议事厅里,世人看到的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大的生命力。
毛泽东曾经预言:“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954年9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解说: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实际到会1210名),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成立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选举委员会。1953年4月,中央选举委员会发出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正式开始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普选,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举手、豆选等方式进行选举,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和民主意识。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1953年12月8日晚在北京市西单区中南海投票站参加了投票。这次普选,选出了包括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山西贫困山区的一位农民劳动模范——申纪兰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我就没想到我能当上人民代表。等给我发通知了,我才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好。我自己当上代表,夜里也睡不着。群众也替我高兴,说真没想到纪兰同志你当上人大代表。我们西沟的李顺达同志是代表,我就高兴不得了,我自己能当上,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没什么自己的成绩,是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的支持下,当上人大代表。
解说:从1954年9月1日开始,参加大会的代表陆续报到。工业战线的劳动模范王崇伦来了;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李顺达来了;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来了;年龄最小的代表,刚到选举年龄的青年女工郝建秀来了;身穿各色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来了;从世界各地归国的华侨代表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开幕了。
毛泽东本来不打算在开幕式上讲话。著名爱国将领、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张治中给毛泽东写信说:“这次人大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你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经过考虑,毛泽东在开幕式上致词。
解说: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刘少奇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大会还选举了新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毛泽东的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以一届人大为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治化和民主化。
申纪兰的故事只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他们言民声、代民意,接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制定法律,选举、监督政权机关,决定有关国计民生重大事项。亿万中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管理,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