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梦想:泉州清净寺

  • 故事人物
    • 黄文铿
    • 丁毓玲
  • 故事地点
    • 中国
    • 福建省
    • 泉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15-05-21

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福建泉州自古以来就有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传统,这不仅造就了“贸易之都”的繁荣,也带来了多元文化与宗教的融合。

【解说】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福建泉州自古以来就有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传统,这不仅造就了“贸易之都”的繁荣,也带来了多元文化与宗教的融合。

随意走在泉州街头,南门天后宫、涂门街清净寺、东街元妙观、九日山延福寺等儒、释、道和谐共处,伊斯兰教、基督教共冶一炉,又与民间信仰妈祖海神崇拜等兼容并包,各种宗教文化特色建筑齐聚泉州,宛如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馆”。

【解说】在泉州涂门街108号,坐落着一座北宋清真寺庙,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处处散发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历经沧桑的石墙上,阿拉伯文镌刻的《古兰经》依稀可见。这里就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管委会主任黄文铿:泉州的清净寺其实在整个中国知名度还算是比较高,特别是在东南亚,在中东,甚至在非洲,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解说】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宋元时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众多阿拉伯穆斯林纷涌来到泉州经商定居。

清净寺由阿拉伯穆斯林创建于公元1310年,其造型精美,形式奇特,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据考证,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现在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200多方伊斯兰教墓碑石证实了当时泉州穆斯林人数的众多。他们中的一些人与汉族通婚,在泉州地区安居繁衍,有些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清净寺讲解员洪涌:在当时我们泉州这边的宗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教派,外来教派还有本地的这些宗教,但都可以和睦地相处,像门口这条涂门街,就有好几种宗教,但是大家都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都比较友善。

【解说】在泉州港的鼎盛时期,不仅有阿拉伯穆斯林来此,还有来自欧洲、中亚、南亚的各国商人、旅行家、僧侣等各行各业人员,他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这里,带来了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些宗教文化和泉州本土民间信仰互相融合,形成了泉州独特的宗教文化特点。

黄文铿:泉州另外一个就是,地方可能大家都知道地方比较小,很多人我们这里的有一句俗话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出门经常都碰见朋友,那么作为宗教界之间呢,经常有宗教人士、宗教团体的这么一些工作人员经常有走动,其实走动不单单说是一个礼节性的,更多的是作为朋友在交往,在交流,这一点在泉州体现的很明显。

【解说】来自青海的马乙布拉五年前来到泉州,成为清净寺的一名阿訇。他告诉我们,在中国西北的一些穆斯林眼中,这座清净寺因其久远的历史而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清净寺周围,分布着开元寺、元妙观、府文庙和天后宫。只有身在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才能真正感受到多个宗教相处融洽的氛围。

泉州清净寺阿訇马乙布拉:它作为曾经的一个大都市的话,必须要具备的一个非常包容的这样的一个城市感,因为这边是各种贸易非常发达的一个地区,所以这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功能。

【解说】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陈列着展现各国宗教文化的石碑,其中一座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非常醒目。这座材质为辉绿岩的元代石刻高53.5厘米,底宽51厘米,厚9.5厘米,于1975年在泉州东门外仁风街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说,这座石刻上的人物是一个手捧莲花的佛教僧人形象,盘坐在紫云上面,紫云通常被视为道教的象征,僧人的胸前有一枚十字架,身后是一对天使的翅膀,体现了基督教元素,而整座石刻的外形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尖拱顶形状。一座石碑中糅合了四种宗教元素。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那从这些碑刻你可以想象,在“海上丝绸之路”最鼎盛的宋元时期,有非常非常多的外国侨民居住在泉州,所以泉州在中世纪应该来说是一个相当开放的一个国际化的一个大都市,本地的人民非常有包容性,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信仰不同宗教的这些族群都可以在泉州和平共处,我想这大概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种包容精神吧。

【解说】见证泉州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不仅仅只有石刻,南宋沉船出土文物也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

1974年,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远洋沉船在泉州湾后渚港被发掘,船上的出土物种类繁多,包括香料、药物、货物木牌签、铜铁钱、贝壳等14类共69项物品。经考证,这艘沉船当时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等从东南亚归来,而香料是宋元时期泉州从海外进口的主要物品。船上发现的货旦,当时在东南亚国家具有流通性,可充当钱币用于外贸交易。

丁毓玲:在每一捆(香料)的上面都有一些木制的这些牌签,就是在我们的展厅里面,有很多写着不同名字的,有的名字看起来特别像日本人的名字,比如像山中,这种名字特别像日本人的名字,那有叫雅里的,这个就像阿拉伯人的名字,所以呢可以判断,也许在这艘船上,有不同的货主委托这个船船长到海外贸易的时候就带回来各种各样的商品。

【解说】这艘宋代沉船原有船长34米,宽度11米左右,载重200吨,是典型的福建沿海尖底海船。据介绍,这艘沉船的行驶路径北至朝鲜、日本,南至东南亚,西至东非,几乎涵盖了整个“海上丝绸之路”。

丁毓玲:所以这艘船我们说是一个巨大的一个信息库,可以看的出来“海上丝绸之路”上面的各种各样的一些情形,也可以看得出来这艘船上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在这个船上都有他们的那种贸易的一种参与在里面,所以这个是很有意思。

【解说】“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也成为沟通精神文化的纽带。今天,在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也将继续影响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