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从历史风霜中走来的她此时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风雨飘摇的封建王朝禁锢了她前进的脚步,被时代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变法落空、维新失败、改良无望……
解说: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从历史风霜中走来的她此时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风雨飘摇的封建王朝禁锢了她前进的脚步,被时代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变法落空、维新失败、改良无望……但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向前行。“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拉开了中国人寻找复兴国家之路的全新序幕。
解说:长江岸边,距离黄鹤楼不远处,一幢两层红色西式小楼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当地人亲切称之为“红楼”,这里曾经是清朝王朝湖北咨议局,一百年前就是在这里建立了中国以至亚洲第一个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共和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一百年后的今天,小楼修葺一新,岁月的风霜已融入红色外墙,但历史的风云并未褪去曾经的惊心动魄。
1911年,中国旧历辛亥年。此时,革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断利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这一年,清政府开始了所谓的“新政”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诞生让有志之士再一次清楚地认识统治者的腐朽以及必将灭亡的事实。不久,清政府又向殖民列强出卖铁路修筑权,更是激起全中国人民的反抗,各地爆发保路运动。
武汉张之洞路234号,湖北省总工会办公区。如果不是大门口的这块石碑,人们很难想像这里曾点燃历史的烽火。
三支汉阳造步枪的石雕,碑座正面刻着“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字样,两侧雕有九角十八星旗,背面刻有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的碑文。
已经85岁高龄的熊辉老人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对辛亥武昌首义如数家珍,对父亲熊秉坤当年的英雄壮举更是佩服不已。
熊辉:他认为起义未必死,不起义命必亡,他把这些道理要给大家讲清楚,但是要准备革命的人是要准备死的,所以他就说洪山之阳,就是我辈之黄花岗,武昌过了大东门就是郊外了,乱坟岗,他就说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那样,马革裹尸,血染疆场。
解说: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发动了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又一次失败了。起义牺牲的72人遗骸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红花岗从此改名为黄花岗。虽然武装革命接连失败,但同盟会领导者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却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通过招营主义的渗透,相当一部分的清朝官兵开始与清政府分道扬镳,倒戈起义已酝酿多时。
中国文化史专家、《辛亥首义史》作者冯天瑜:招营主义就是革命党人深入到(清朝)新军,所谓的投笔从戎,来争取新军,就是把新军成建制的,从清方抬到革命方来,这样的一种革命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已经做了七八年了,所以到了1911年的夏秋之际,湖北新军的相当一部分已经争取到革命中来了。
解说:革命党人逐渐为自己赢得了武装力量。当时,整个湖北新军有一万六七千人,但加入到革命党的已有五六千人,受他们的影响同情革命的大概也有五六千人,革命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1911年8月,武汉三镇盛传“八月十五杀鞑子”之说,当局为防范新军中秋也就是10月6日起事,将中秋节“例赏酒肉提前发给各营”。此后,武汉的局势骤然紧张,在清政府的严密防范中,起义计划一再后延。
10月9日这天,湖北革命党人在汉口宝善里的总机关失事,各种起义文件泄露,尤其是起义党人的名册被查抄。与此同时,在武昌的起义总指挥部里起义领导人正在商讨起义之事,决定在10月9日夜发动起义,并迅速通知各起义单位。突然,军警包围指挥机关,起义领导人有的逃走,有的被抓。
1911年10月10日凌晨,被捕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武昌慷慨就义。武昌城内气氛十分紧张,原定的革命领导人都不在城内,但军中革命党人的起义准备并未中断。
熊辉:10月9日下午5点钟,我父亲接到邓玉麟的传达总指挥部的命令,说总机关已经被破坏了,旗帜印信名册都被搜去了,所以他过江南紧急向总指挥部报告,总指挥部就马上做了应对,就是让南湖炮队首先发难起义,工程营马上响应,同时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解说: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班长)熊秉坤对空连发三枪。随后熊秉坤率众直奔中和门,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城内外各营士兵听到枪声后纷纷响应,并打开城门迎入驻南湖的炮队、马队等起义部队。
炮队入城后,分别在中和门城楼、楚望台、蛇山等地布定炮位,向湖广总督府猛烈轰击,支援配合其他部队攻克督署,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经一夜激战,各路起义军人在第二天黎明陆续赶到湖北咨议局,“据为总司令处”,继而遵照孙中山同盟会的约定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历史定格在了这张照片:原湖北咨议局大门铁栅栏前,悬挂两面红底黑色九角旗,上缀黄色十八星,12名起义士兵持枪护卫于门前旗下。
中和门,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约700年。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木结构,上下两层。虽曾濒于崩塌,但这座因起义而更名的老城门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终结,又象征着一段历史的开启。
武昌起义的革命烽火很快燃遍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封建王朝的最后崩塌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