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攻克杂交水稻难关

  • 故事人物
    • 袁隆平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10-08-08

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可是从近代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长期处于贫困饥饿状态。许多场大饥荒给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中国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运用成为了推动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金钥匙”。

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可是从近代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长期处于贫困饥饿状态。许多场大饥荒给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中国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运用成为了推动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金钥匙”。

1960年的夏天,湖南安江的稻田里,一株水稻让过路的青年教师停下了脚步,这株水稻穗大粒多,在层层稻田里显得鹤立鸡群,随风摇曳。被很多忽略的这一幕却激发了一位青年教师的灵感,从这一刻起,中国的稻田里便上演了一段历经半个世纪的传奇。这位青年教师叫袁隆平,那一年,他31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发现有一株水稻长得特别好,鹤立鸡群,穗头很大,籽粒饱满,整整齐齐,我如获至宝,就把它收回来啦,第二年我就小心翼翼地种了1000多株呢,天天去看,天天看,希望就是“望品种成龙”啦。

解说:那时的袁隆平是湖南安江农校的一个大专老师,正当三年困难时期,守着农业试验田的袁隆平照样吃不饱饭。饿肚子的滋味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偶然的发现让袁隆平开始了第一次水稻栽培试验,他培育的品种是野生杂交水稻,但这次试验最终失败了。不过袁隆平并没有气馁,他把目光转移到了其他作物上。他要从其他作物上找到突破口。

解说:然而,袁隆平将番茄与马铃薯嫁接的实验再一次失败了,但却让他向真理又迈进了一步。他再一次向杂交水稻的培育进军。其实,早在袁隆平从事杂交试验之前的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曾经得出一条定律:“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在当时是国际公认的经典理论。袁隆平向这条经典理论发起挑战。

但要想让水稻在实验室里完成杂交,必须要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这样的品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概率极低。

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袁隆平在稻田里执著地寻找着。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找到需要的品种。直到1964年7月5日,一棵雄性不育野生稻最终被发现。这棵野生稻被称为野败。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这叫做必然性孕育偶然之中啊,野败的发现为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就是为三系配套成功起了关键作用。 

解说:在发现野败的基础上,袁隆平经过艰苦的科学试验,经过人工授粉,水稻终于结实成功,为杂交水稻育种实验找到最初的物质基础,开启了杂交水稻神秘王国的第一扇窗户。1966年,袁隆平写出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第4期上。杂交水稻研究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动乱冲击了各个领域,杂交水稻研究也遭到批判。袁隆平的试验钵被砸碎,他试验田里的全部秧苗被拔掉,扔到井里。面对这样的打击,袁隆平依然带领杂交水稻科研小组顶住干扰,锲而不舍地进行试验工作。 

解说:1970年秋,根据袁隆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在湖南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由湖南农科院、农学院、师范学院、黔阳农校和贺家山原种场组成的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以袁隆平为代表的黔阳农校科研组把“野败”植株和其他不育材料分发给13个省市的20多个单位,进一步开展以“野败”为主要材料的“三系”配套攻关会战,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张先程等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三系”终于配套成功了!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解说:1974年,粮食大省、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湖南率先开始试种杂交水稻,亩产超过650公斤,充分显示了它的增产优势。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人。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袁隆平研究的两系水稻诞生。2000年,多种超级杂交稻先锋品种研发成功,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8.4吨。2006年的二代超级杂交稻每公顷平均产量超过9吨。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中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解说: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中国一直帮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研究的杂交稻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和美国都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种植。特别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商务部每年都举办杂交水稻培训班,迄今培训了千余名来自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技术人员。2009年杂交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300万公顷,平均增产15%以上。

杂交水稻的发明与推广,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超级杂交稻的出现,更是奠定了中国水稻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现在,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实现杂交水稻增产的同时,正努力使优良品种和优良方法相配套,开拓一条低耗高产的绿色增产之路。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