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雷锋真相(下)

  • 故事人物
    • 雷锋
  • 故事地点
    • 中国
    • 辽宁省
    • 抚顺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14-03-13

根据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留存的一份观众留言辑录记载,“1989年8月,美联社等4名西方记者从北京专程来到抚顺雷锋纪念馆进行采访”,时任馆长关大全接待了他们。

解说:根据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留存的一份观众留言辑录记载,“1989年8月,美联社等4名西方记者从北京专程来到抚顺雷锋纪念馆进行采访”,时任馆长关大全接待了他们。

关大全:他们到雷锋纪念馆去以后,也仔细看展览,在看展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些,从他们职业中觉得这些照片都是摆拍的,这个英雄是不是塑造出来的,不是生活中产生的,他们对这个有怀疑。

解说:在时任沈阳军区政治处秘书的冷宽那里,记者获得了一份当年给雷锋拍照的摄影师名单。

雷锋生前战友、原沈阳军区政治处秘书冷宽:当时(给雷锋)拍照片的一共是8位同志,主要就是张峻、季增、吴加昌、董哲、周军、张泽西、赵杰华、陈文辉这八位同志,都是部队、军旅的摄影者。最多的是张峻和季增,他们各拍了二百多张。

解说:据冷宽回忆,很长一段时间,组织上给交代的任务就是雷锋参加的活动,你要跟着去。有时候就是雷锋出车,他就坐在副驾驶。雷锋是个先进人物,才留下这么多的照片。

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工程第十团摄影员季增:在雷锋牺牲之前,我们团就给雷锋的事迹曾搞过展览,那个时候有几张照片没有,这个事(雷锋)做了,但是照片没有,我去补拍几张。

解说:根据雷锋的另一位主要摄影师、已故的张峻老人生前回忆,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为此还专门做了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要求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事。张峻受命草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具体内容,由季增来执行。根据张峻的记载,当年这些补拍的照片分别有:

1、雷锋戴毛绒棉帽,手持冲锋枪站在毛主席半身塑像前

2、扶老携幼(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第五节“照顾一位老太太”的情节补拍)

3、给战友王延堂送饭盒(根据雷锋1960年10月21日的日记内容补拍)

4、到抚顺市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根据《毛主席的好战士》文章中“雷锋在中秋节给矿山医院送月饼”内容补拍)

5、到储蓄所取200元钱(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的第七节内容补拍)

一共20多张补拍照片。

季增:比如说那张给战友让饭,这个事就是我抓拍下来的。但抓拍下来以后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变焦镜头,都是定焦镜头,你离得远,你第一次抓拍下来了,但是很小。有些人把他关键动作挡住了,你说你不行,你还得上前去再来一下,这也叫补拍吗?这也是抓拍的场合啊。

解说:原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作者陶克,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部队内部确实也有对“补拍”行为曾提出过讨论,甚至是批评。

陶克:当时一位领导看到雷锋的照片,就指着雷锋说。他说雷锋捐款没有人知道,是团党委收到人民公社的来信知道的,怎么会可能照相呢?他说你们的用意是好的,收款人是真的,雷锋这件事是有了,但是如果你们画一幅画,重现了这个情景,不就更真实了。所以那种摆拍在当时也是受到批评。人们不喜欢这种方法,更喜欢在现场追踪。

解说:1961年2月15日,雷锋在他的日记中记述道:“今天是大年初一,全连的同志都高高兴兴地到和平俱乐部看剧去了,我呢?为了在春节期间给人民做一件好事,吃过早饭后,我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到外地拣粪,大约拣了300来斤粪,我送给了抚顺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

然而,相隔五十多年,这篇当年雷锋日记中的内容,却逐渐引发了质疑和猜测。有网友提出,基于常识判断一天捡粪300斤的描述,是不是有夸大、夸张的成分?且雷锋早8点开始捡粪一直捡到下午5点天黑,一共9小时需不吃不喝不休息。还有网友就这一推测设立了方程式,假设一切成立,雷锋每走11步就能见到粪便。

解说:据和雷锋共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战友乔安山回忆,雷锋在日记中所描述的抚顺望花区当时是城乡接合部,道路上随处可见马、牛等牲畜,雷锋捡的也主要都是牲畜的粪便。

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你说连土捡粪,300斤的粪那会儿能有多少啊?也就这么大的土篮。一个土篮也得100多斤,2个土篮不就300多斤么,正常现象。

全国雷锋专题藏友联谊会副会长褚士奇:那个时候遍地是马车。所以一种情况路面上有马粪,影响卫生,坏了卫生和环境。另外把现在我们叫自然粪,那个时候把这些粪如果收集起来送到公社的话,这是一个支持农业的举措。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个。

解说: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陶克,在报道采访有关雷锋事迹的这十几年中,记录和走访了142位和雷锋接触过的亲历人。同为媒体人,他也目睹了近些年对雷锋的种种质疑,甚至是污蔑。在撰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过程中,他反复思考这些质疑究竟缘何而起。

陶克:如何看待这种质疑?我觉得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年代久远。现在的年轻人,不相信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这样一个善良美好的人物,看看我们的周围不大相信,他就怀疑这些东西是不是有造假的成分。

第二个是从我们的宣传来讲,我们对雷锋的宣传还是停留在雷锋60年代,表达的词句,选择的事情和人们现在的情感在接受上有隔阂有差距,这也是产生误解。

第三个我们不排除在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始终有正确的、错误的这样一种斗争。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用颠覆历史、颠覆典型的办法来打掉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那种过去我们曾经有过的信仰。如果一个民族他崇拜的英雄都是假的,那就等于这一个时代被否定了。

解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社会急剧转型带来复杂变化。雷锋和他的事迹,也在思潮的不断更替中,呈现多角度读解。不能否认,雷锋是在特殊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典型,后人看待雷锋,不能脱离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但是,在雷锋的身上,有一种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始终作为中国人的价值坐标,温暖人心,激励人心。

雷锋生前所在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现在开始点名,雷锋!

全体战士:到!到!到!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