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追梦故事:蓬蒿剧场 王翔的戏剧梦

  • 故事人物
    • 王翔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14-07-03

此刻正在台下观看话剧演出的男人名叫王翔,曾是一名牙医,现在是这间剧场的主人。剧场坐落于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在喧闹的旅游景点中,闹中取静的小四合院便是一个小小的演出场地。剧场的名字叫做蓬蒿。

解说:此刻正在台下观看话剧演出的男人名叫王翔,曾是一名牙医,现在是这间剧场的主人。剧场坐落于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在喧闹的旅游景点中,闹中取静的小四合院便是一个小小的演出场地。剧场的名字叫做蓬蒿。

普通人有权利走进丰富,这是蓬蒿剧场的含义,蓬蒿人是普通人的意思,更多普通人都有机会走进剧场、走向丰富。

解说:蓬蒿剧场成立于2008年8月,是北京第一家民营剧场。与平时常见的剧场不同,蓬蒿剧场空间并不大,上下两层约有近100个座位,是一个典型的小剧场。在这里上演的剧目多是独立戏剧,很少考虑商业性。场外是小小的咖啡厅,观众可以在这里阅读书籍或者和主创们沟通交流。

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夏天,蓬蒿剧场都会举办南锣鼓巷戏剧节。戏剧节上,他们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戏剧创作者们举办沙龙、成立工作坊并进行演出。

王翔:(今年戏剧节)大概一共有48部戏,10部左右国际表演剧目,还有30多部国内的表演剧目和原创剧目,光应征作品就60多部,最后削减到20多部,最后没办法还有20部做剧本朗读呈现,那都是创作者们充满期待和想表达的心愿。

解说:今年应邀前来的国内外嘉宾有很多重量级,来自日本的戏剧创作大师佐藤信就是其中之一。在日本,佐藤信正是推动小剧场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引领日本现代戏剧界发展的标志性人物。

佐藤信在此次戏剧节上举办了自己的工作坊,通过网络召集了中国国内对戏剧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前来,通过三周的时间与学生们共同创作剧本、排练剧目,最终将在戏剧节上呈现一出完整的演出。

佐藤信:首先我认为剧场的任务和意义在社会用戏剧来开发新的方向,小剧场是可以做这个开发的任务。1960年代到现在的50年,在(日本)小剧场运动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导演演员,现在在日本戏剧界活动活跃,可以说做出了一定的效果吧。

解说:让观众看到真正优秀的、与每个人紧密相连的戏剧,是王翔创立蓬蒿剧场的初衷。在决定建立剧场之前,王翔已经是一个世人眼中的成功者,他口腔医学专业出身,拥有自己的连锁牙科诊所,足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但物质上的富足却难以让王翔感到真正的满足,一向热爱文学与戏剧的他,发觉好的文学作品、戏剧演出越来越稀缺,这种不满足渐渐变成了一种恐惧。

王翔:这种恐惧是对物质发展后,精神文化更加缺失的恐惧。这是当时的一个想法,好的文学越来越少,好的艺术越来越少,好的戏剧越来越少,人跟动物不一样,人是要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人不是动物?

解说:带着对戏剧文化艺术的精神诉求,蓬蒿剧场成立了。虽然运营剧场听上去像是非常专业的一件事,但实际上,蓬蒿剧场的固定工作人员只有10人,这还包括了负责咖啡厅餐饮的厨师和吧台。而这10个人中,没有一个是戏剧专业出身,大家都是凭借对戏剧的一腔热情聚到一起。

赖慧慧是蓬蒿剧场的工作人员之一,老家在广州的她在南锣鼓巷游玩的时候发现了这里,被深深吸引,并决定留下来。她说,在商业化占据了主流文化的今天,蓬蒿剧场为纯粹的艺术所做的坚持,满足了很多人心中对精神富足的渴求。

赖慧慧:这样一个很纯粹为艺术而存在、为人而存在、为艺术家而存在这样的空间(以前)根本没有,慢慢慢慢,其实很多人内心都有这样的需要,观众其实也有这样的需要,他们有交流的需要。所以因为这样一种需要,很迅速地聚集了这样一帮人在这里,我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创作。

解说:蓬蒿剧场慢慢成为一个交流平台,这里欢迎戏剧爱好者前来交流,为优秀的年轻创作者们提供演出空间,实行低票价制度以吸引更多普通人走近戏剧。

在蓬蒿剧场存在的近7年时间里,这里共上演了200余部剧目,演出场次超过1500场,平均每年演出300场左右,观众人数超过万人,并且连续五年举办了南锣鼓巷戏剧节。这样的发展速度超出了王翔的预期,却也让他看到了社会对小剧场的需求。

然而,小剧场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剧场不走商业化的路线,如何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剧场的长期运营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此前,上海经营了9年的著名小剧场下河迷仓就因为财力困难,于2013年宣布暂停营业。

王翔:我办蓬蒿剧场之前就清清楚楚,甚至第一天,甚至决定办这个剧场的时候,剧场创办前一两年的时候,我在一些文章也提过,它的商业空间,它的盈利可能性是零。

解说:蓬蒿剧场乃至南锣鼓巷戏剧节的运转一直以来都主要依靠王翔个人的投入,政府部门虽然也有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但毕竟杯水车薪。同时,由于地处南锣鼓巷这样的黄金地段,7年间,年租金从24万元飙升至93万元,也让王翔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坚持要留在南锣鼓巷里。

王翔:巴黎、柏林、伦敦,伦敦西区,巴黎的城市中心,柏林的城市中心,包括首尔、东京,城市中心有很多文化场馆,其中最多的文化场馆有三种,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咖啡馆,一个是小剧场,这三个文化空间决定了城市的城市品位。

解说:为了维持运营,王翔积极地参与一些公益计划,并且对政府部门大力呼吁,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与支持;同时,他也在尝试通过众筹等方式谋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甚至,王翔说如果必要,他卖掉自己的房产也要做下去,因为这是他认为自己应当做的事。

王翔:如果一个城市的中心都没有这样的文化场所,你怎么能指望它的周边好。所以当中心没有的时候,我必须要在中心办这样一个场所,这样的话有最大的资源、有最大的空间,更方便的提供给有需要的人。那房价和计价问题就在其次了,因为我既然要做这个事情,就必须最有效。

解说:夏日里的南锣鼓巷有着属于它的繁华和雅致。剧场里总有不多不少的人们,一张张热情的脸洋溢在聚光灯下,显露出这个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所带给人的满足感。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