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人的考古发现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陕西省
    • 西安市
    • 临潼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新华社
  • 发表时间
    • 2010-08-22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几位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不断挖出陶质碎片和陶质的人的肢体以及马匹躯体。当时不知是何物,有人认为是砖瓦窑出的残件,有人以为是神庙里的瓦斧,也有人认为是瘟神。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于是,人们立刻向县文化馆汇报。县文化馆派人火速赶到现场,把散失的陶俑残片集中起来运回文化馆进行拼对修复,并对现场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

主持人:各位观众,欢迎收看这一期的《镜头记忆》系列节目“共和国的足迹”。考古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西方逐渐引入中国。但是,部分外国探险家、传教士和学者进行的发掘活动却造成了中国境内大批文物流散海外,其中包括存于敦煌藏经洞内的古代文书和佛教经卷。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学进入了成熟发展期。

解说: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成立,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20世纪50年代初,中断了12年的周口店洞穴遗址(“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地)发掘,以及中断了13年的殷墟(3000多年前的商代帝都遗址)发掘相继得到恢复。中央与各地的相关学术机构也陆续建立,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立考古专业。
主持人:此后20多年里,中国学者陆续发现了大批罕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拥有7000年前人工栽培水稻遗存的河姆渡遗址、埋葬着完好保存了2000多年女尸的马王堆汉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坑等—— 使国际学术界大为震惊。

解说: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几位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不断挖出陶质碎片和陶质的人的肢体以及马匹躯体。当时不知是何物,有人认为是砖瓦窑出的残件,有人以为是神庙里的瓦斧,也有人认为是瘟神。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于是,人们立刻向县文化馆汇报。县文化馆派人火速赶到现场,把散失的陶俑残片集中起来运回文化馆进行拼对修复,并对现场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 

主持人:当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闻讯赶来并采写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这一消息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中国国家文物局与有关考古专家迅速赶赴陕西,考察了陶俑出土现场,随后委托陕西省组织秦俑考古队。后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揭开了埋藏于地下2200多年的秦俑宝藏。 

解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按其发现顺序,依次定名为1号坑、2号坑和3号坑。从三个俑坑中已发掘出类似真人、真马的陶俑、陶马共8000余件,木质战车百余乘,青铜兵器数万件。气势磅礴的军阵,在地下排列有序,车步骑混合编组,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宇内、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它们是以写实手法表现人物的庞大艺术群体,造型生动,刻画逼真,填补了中国古代雕塑史中秦代雕塑史的空白,为研究秦代的历史、军事制度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为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秦兵马俑,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兵马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国际要人。

主持人:2009年6月13日,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正式拉开帷幕。与前两次发掘不同的是,这次考古发掘是展出和发掘同时进行的,而且发掘地点临近参观主线路,游客参观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游客不仅能看到恢弘的兵马俑军阵,还可以现场观赏考古人员对一号坑进行发掘、修复的过程。

解说:随着铁铲、毛刷的挥动,陶俑、陶马、铜镟、彩俑、彩漆木环等遗迹、遗物相继面世,为进一步研究秦兵马俑、秦始皇陵及中国古代军制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考古队队长许卫红:车后面有军吏,车上配有军吏。一件是比较高级的军吏,穿的鱼鳞甲。也就是我们原来称之为的将军俑。这次出了一件,看起来级别是非常高的,甲片、甲衣上都有很漂亮的彩绘。 

解说:许卫红说,此次发掘所见陶俑均梳扁髻,彩绘多见,俑面有粉白、粉红与灰白等颜色。除陶俑之外,这次发掘还发现陶马三组共12匹,重要的文物遗迹包括建筑构件、青铜兵器、木车及附属朽迹。 

此次考古发掘在出土遗物的类型方面也有新的发现,尤其是在两乘战车清理中发现的3处箱形器是以往秦俑坑发掘中鲜见的材料。

主持人: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随着考古发掘的再次启动,人们不仅有了一睹兵马俑揭示过程的机会,而且还有了揭开秦俑的类别、属主、身份等神秘面纱的机会。除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外,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几个考古重大发现。 

解说:“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

1972年至1974年,马王堆1号、2号、3号汉墓先后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全身润泽,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是防腐学上的奇迹。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可能比《黄帝内经》成书还要早,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它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国宝”级的医学遗产。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对中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很大的价值。 

主持人:1975年11月,湖北省云梦县肖李村的农民在睡虎地修排水渠道时,看见新挖的渠道有一段青黑色的泥土。这里历史上位于楚王城的西郊,这种泥土与他们以前见到的出土古墓的泥土一样。于是,他们立即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

解说:1975年底至1976年春,睡虎地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次发掘,使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睡虎地11号墓中出土的1155枚竹简,为秦人所书,近4万字,反映了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三十年长达1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首次大量发现的秦代竹简,它们有一半以上记载了秦代的法律,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云梦秦简的出土,为秦代考古提供了划时代的珍贵实物材料,对于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主持人:考古事业是一项崇高的文化事业和社会科学事业。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不仅对于历史研究,而且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