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幕。憨豆先生用英国人特有的幽默向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致敬。这部取材于英国传奇奥运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的影片,旨在反对种族歧视、彰显奥林匹克精神,曾激励了许多伟大的运动员。
“激励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伤痛还是遗憾都留给了昨天。但是奥运精神的思考和传承一直在继续。
这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幕。憨豆先生用英国人特有的幽默向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致敬。这部取材于英国传奇奥运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的影片,旨在反对种族歧视、彰显奥林匹克精神,曾激励了许多伟大的运动员。
但鲜为人知的是,埃里克·利迪尔出生在中国天津,并与中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生死情缘。他的中国名字叫李爱锐。
这里是中国天津著名的五大道。在清末民初的那段岁月里,五大道曾是政治的避风港。
新华社记者曾健:毛泽东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这是对两个城市建筑风格的精彩概括。五大道因其独特的历史环境,将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对立融合成了一幅凝固的艺术。
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小洋楼群落中,有一座并不起眼的院落。漂亮的西式尖顶因为在唐山大地震中受到了损害而变得方方正正。1902年1月16日,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派驻中国的利迪尔,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埃里克。1907年,埃里克随父母回到英国上学。在中学时代,埃里克成为学校橄榄球队的主力成员,并渐渐显示出了对运动的热爱和天赋。1920年,他考入爱丁堡大学,主攻化学。在那时,他就是苏格兰地区最出色的橄榄球运动员,是体育赛场最为闪耀的明星之一。
1924年,埃里克·利迪尔代表英国出征伦敦奥运会。在开幕之前,他得知一百米比赛是在星期日。虔诚的利迪尔因为礼拜日而放弃了这项比赛。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关于宗教信仰和国家荣誉之间的大讨论。幸亏有一位队友,把400米项目的比赛名额让给了他。埃里克·利迪尔以47.6秒的成绩打破400米跑的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这项纪录一直延续到1959年。
上世纪80年代,英国两家著名的电影公司,以他的体育生涯为素材,联合拍摄了《烈火战车》,轰动了世界并夺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片中利迪尔张着大嘴仰着头不停奔跑的画面,激励了许多的影迷。
在现实生活中,夺冠后的利迪尔被鲜花和掌声环绕,有着大好前途,但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重大决定——回到出生地中国天津。
英国《每日电讯报》专栏记者 布兰登·加拉菲:对于李爱锐来说,回到中国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但是要记得,他是在中国出生的,他的父母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过很长时间。他早年的朋友们都是中国人,所以对于他来说,中国与英国一样,都是家。
1925年,埃里克带着对出生故乡的眷恋,经过十四天的颠簸后回到天津,在由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新学中学任教。在这里,他叫李爱锐,是化学老师和体育老师,他重新开始学习中文,自制教具,活泼幽默的教学方式常常引来外班学生逃课来旁听。他不但发起成立体育联合会,协调天津体育赛事,还坚持所有学生每年必须体检,这也开创了国内中学当时的先河。在他担任学校体育教师期间,培养了吴必显,刘福英等运动员,这都是旧时中国能参加奥运会的少数选手。
新学中学学校后改名为天津市第十七中学。2007年8月,因为天津市的整体规划需要,天津市第十七中学老校舍被拆除,学校整体搬迁。但将利迪尔在学校时的物品和故事保留传承下来,一直是十七中最为珍视的传统。提到李爱锐的故事,天津市第十七中学的老校长王祖键如数家珍。在他保留的资料中,一份1937年的新学中学校刊这样记载:“李爱锐先生帮助本校之体育发展尤多,先生对于体育素负名望,中外人士皆知”。
王祖键:根据学校史书记载,1921年到1929年,可以说是学校体育的鼎盛时期,十几年的时间,为新学中学的体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可以说,他把奥运精神带到了新学书院,把奥运精神传给了中国。
今天的人们或许不曾知道,李爱锐在天津还有过一场惊人的“世界大战”。1928年,天津租界当局在天津民园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当了3年老师,已经28岁的他在四百米跑道上,战胜了德国名将阿图·费尔沙,这也是他体育生涯中的最后一块金牌。
如今,闻名世界、与斯坦福桥出自同一设计师的天津民园体育场,也将被拆除改建。那块静静的草坪已经很少有人走过,时光的雕琢中,跑道上是否还留着一丝苏格兰飞人在中国的追风神韵,令人欷 。
1934年,李爱锐和加拿大的护士佛罗伦斯在天津联合教堂举行婚礼,为此新学书院停课半天。新的生活平静而甜蜜,然而,战争的阴云覆盖了天津这座城市。日本占领军将天津的侨民分批囚禁到设在山东潍县的集中营里,而李爱锐便在首批押送名单中。
在关押着2000多名同盟国侨民的集中营里,利迪尔自愿担任了集中营里孩子们的老师,为孩子讲课、成立权利组织、申请各种活动。他以一位奥林匹克运动人一如既往的热情,给集中营里带来了温暖。
布兰登·加拉菲
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李爱锐在生命晚期时拍的。当时他被抓进日军集中营,在那里饱受折磨。然而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和运动员,所以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他非常努力地帮助那些受迫害的中国人民。我觉得那张照片非常感人。
1945年2月,李爱锐在集中营里死于脑瘤,最终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妻儿。受教于他的中国难友和他的特殊学生在他的掩埋处竖起了简易的十字架,并用黑鞋油替代匮乏的油漆郑重地写上了他的英文和中文名字。人们如此评价:原来集中营里最后一缕阳光过早的消逝了。
战火和愁恨从不曾遮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自强和博爱一直在晴朗的天空破鸣。李爱锐把最后获得的金牌留给了天津十七中学,把奥运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了中国。在他的墓碑上这样写着:他们应可振翅高飞,如翱翔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惫。
这也许就是奥运会想要送给世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