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民党军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失败后,3月,盘踞在西北的胡宗南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对陕甘宁边区开始“重点”进攻。3月18日,毛泽东和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了要用“一个延安换取一个新中国”的转战陕北路。我们用十个月的时间重走了当年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转战之路,探寻战争岁月发生在陕北和陕北人民中间的故事,追忆那段远去的岁月。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呦哦,朝南得的那个呀。
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噢过呀来了。
……
这首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就是脍炙人口的《赶牲灵》。要问起这首民歌的作者是谁,作者是哪里人,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阳春四月,关中平原已是万物吐绿的季节了,位于黄河岸边的陕北吴堡县城宋家川镇也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我们摄制组沿着307国道,从县城一路向西十公里到了张家村,民歌大师张天恩就是张家村人。他的故居位于国道南侧。国道北侧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家兵站的遗址。村民张德旺就住在当年兵站的院子里,院落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当年的马棚和门楼都没改变。一条小河从张天恩故居的前边绕山脚下流过,七孔修缮一新的窑洞,门上都挂着锁。
今年七十九岁的张济富和张天恩是忘年交,他管理着张天恩故居。征得张济富的同意,我们走进了张天恩故居内。七孔窑洞中有四孔里摆设着当年张天恩赶牲灵时的物品。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天恩赶着的牲灵就是佩戴着这些驮具到靖边、定边一带,把那里的盐、麻油、荞面等物资驮送到山西,又从山西把给八路军的军鞋运回陕北,给西北野战军的官兵穿用。《赶牲灵》这首歌就是在张天恩为八路军和解放军运送军用物资时唱出来的,歌中的哥哥就是赶牲灵的人。(曹秀琴县志办主任)
张天恩这个人是喜欢唱歌,但他往往是边走边唱,除了创作那个《赶牲灵》歌曲以外,还有其他好多好多的歌曲。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天恩被授予“中国民歌大师”的称号,他创作的那个《赶牲灵》歌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红遍了全中国,走向了世界。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吴堡县,像张天恩这样,通过赶牲灵为解放军运输物资的情况,还是很多很多。
解放战争时期,在吴堡黄河沿岸有川口、拐上、下山畔、横沟、李家沟、宋家川六个渡口。这些渡口不仅是我党我军重要的地下秘密通道,而且也是我党我军重要的物资供应线。
1948年的春天,人民解放军刘、邓,陈、粟和陈、谢三路大军在中原拉开了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许世友、谭震林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和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分别在山东和陕西也开始向国民党军进行全面战略反攻。三月刚开始,胡宗南赖以进攻陕北的最大一股机动力量刘勘兵团在瓦子街被全歼,刘勘也命丧瓦子街的丁家湾。1948年的陕北战场,国民党军已没有力量向西北野战军发动进攻了。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也不等人了。为了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毛泽东决定要从陕北去河北西柏坡了,几百人的队伍从米脂杨家沟出发。踏着春风一路向吴堡川口渡口走来。
据《吴堡县志》记载,解放战争期间,吴堡人民在“一切为着战争”口号动员下,积极缴纳公粮、公草、做军鞋,组织担架运输,支援前线。
在解放战争时期,吴堡县就是我党我军的秘密通道。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8年秋,吴堡县党政机关和广大群众,以极大地热情接应由延安转移来的机关、学校、医院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并把他们送过黄河,让他们安全的前往华北、东北、华东解放区。当时的吴堡县,区、乡干部不分昼夜组织民工、畜力、船只和船工往返于黄河两岸摆渡。1947年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前,仅三月一个月,吴堡人民通过摆渡将从延安撤离过来的我党我军的五千多人送往晋西北。朱德、刘少奇、董必武、叶剑英、杨尚昆、徐向前、罗瑞卿、安子文、蔡畅、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从这里过黄河前往其他解放区的。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王震等因工作需要,多次往返于吴堡和山西之间,吴堡人民都是用最好的船只将他们安全接送过黄河。
1947年12月,吴堡县恢复了工会。到1949年9月,全县共有471名会员。这些会员主要是在渡口支前搞运输,接送往返的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工作人员。1949年,曾一次动员船工六十名,渡船五只,从陕西往山西摆渡送新兵一千人,又从山西往陕西摆渡回两个团。1949年三次顺流转运军用物资425万公斤,来回一百五十船次。船工们在枪林弹雨中摆渡,有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六十多年过去了,春天再次来到了吴堡。当我们重新走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寻找当年用鲜血和生命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人和事时,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无不使我们肃然起敬。站在黄河边上,眼前银川至太原铁路、青岛至银川高速公路横跨黄河上空,将晋陕两省连为一体。往来商贸再也不用船运了。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在拐上渡口,来自吴堡县拐上镇的村民已经在渡口等候上船,他们要去黄河对面的山西碛口镇赶集、走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