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庆尧,1965年生于浙江省新昌县,1997年获浙江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求是创新岗教授、浙江大学设计育种中心副主任,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及无锡哈勃生物种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

多年来,舒庆尧长期从事水稻功能基因挖掘和新品种选育,先后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约60人,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近400篇,主编著作3本,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育成国审水稻新品种3个,省审水稻新品种10个,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其中第一完成人6项。

??1.png舒庆尧教授在田间考察(图/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989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以后,舒庆尧便投身于水稻育种研究,期间4次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先后育成浙辐762、浙辐9号等早籼稻新品种和浙辐37等辐射水稻种质资源;培育了II优3027等8个杂交稻新组合,并在生产上予以推广。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舒庆尧开展了两项开创性的研究,确立了优质食用稻米淀粉粘滞性谱的特征并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培育和研究,育成并命名了BT抗虫水稻“克螟稻”。

2003年至2010年,舒庆尧博士作为技术官员负责了30余个IAEA国家和地区技术合作项目,走访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为诱变育种技术在这些地区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这些国家众多育种同行熟知的“Dr. Shu”。

“品种是农业的芯片,水稻是我国和世界上超半数人口的主粮,培育优异水稻新品种不但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也十分重要。”这是舒庆尧从事生物育种研究的初心。

??2.png舒庆尧教授在田间指导(图/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2010年,无锡市锡山区政府和浙江大学农生环学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支持在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锡山台创园)开展生物农业研究。舒庆尧被学校指定为“无锡浙大生物农业技术产业化创新中心--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结缘。舒庆尧在园区组建团队,建设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平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培育研究。

从零开始 建立高效水稻育种平台

在项目实施之初,由于团队缺乏粳稻新品种的经历,无锡也缺乏育种的基础设施和种质资源,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同时,利用传统技术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如何在短期内培育出适宜江苏省种植的粳稻新品种,更是对团队的巨大挑战。

为此,舒庆尧教授凭借对水稻育种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在其它类型水稻育种中取得的丰富经验,提出了通过花药培养建立高效的单倍体育种体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战略路径。

确定战略路径之后,舒庆尧教授迅速开始开展软硬件建设创建水稻花药培养育种平台。

一方面,在园区的全力支持下构筑了融合分子育种、花培等无菌操作和植物周年生长的实验室实验技术平台,为大规模花培育种提供硬件支撑。另一方面,派出技术人员学习操作技术,再通过研发创新,建立起高效的花培育种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引进在粳稻育种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江祺祥研究员,结合江苏省水稻生产需要,指导杂交组合配制和优良品系选育。

经过4年的联合攻关,于2015年就育成了系列优良品系,其中定名为“锡稻1号”的新品系在无锡表现非常突出,由此在无锡初步建立了高效的粳稻育种平台。

攻坚克难 培育杂交粳稻新品种

我国迄今培育的杂交水稻大多为籼稻类型,杂交粳稻则尚未在江苏等粳稻主产区得以推广。因此,培育优质高产的杂交粳稻对进一步发挥杂交稻优势特别是在粳稻生产区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舒庆尧团队在培育常规粳稻品种的同时,开展了杂交粳稻品种的培育研究。

??3.png 舒庆尧教授在实验室(图/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杂交稻品种选育体系复杂,难度更大。首先需要培育出优良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然后才能配制出优良的杂交组合。

在此期间,舒庆尧教授带领团队逐个加以攻关,采用单倍体育种速度快的优势,于2015年育成了优良不育系“江79S”和恢复系“江恢1501”,配制的组合“江两优7901”在国家区试中表现抗病、优质、超高产(增产15%以上),于2018年通过了国家审定。之后又采用花培技术育成了优良不育系“哈勃1S”和恢复系“DR610”、“DR674”等,配制了“浙大嘉锡优610”、“哈两优1674”等杂交组合。

屡败屡战 终成正果

水稻品种从育成到通过审定,需要通过2-3年的各级新品种试验,只有在达到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后才能通过审定予以推广。

其团队于2015年育成的“锡稻1号”虽然在无锡表现优异,但在新品种区试中由于抗稻瘟病性能未能达标而未能通过审定。之后,“锡稻1号改良系”等系列新品系在区试中也因抗性等因素未能达到审定要求而被接连淘汰。

即便如此,舒庆尧团队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方面磨炼队伍,一方面调整技术路线、引进优良亲本,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在2018年育成了强优势杂交稻新品种“江两优7901”。

2021年,该团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集中发力,除通过进一步改良的“锡稻1号”通过了正式审定外,团队与有关合作单位培育的单季晚粳稻新品种“中研1号”和“浙大荃优1610”、“长优1674”、“哈两优1674”三个杂交组合也通过了国家审定。

2022年,“锡稻2号”通过了江苏省审定,适宜黄淮海稻区的粳稻新品种“哈勃903”以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浙大嘉锡优610”等3个杂交稻品种也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

以报国情怀深耕水稻育种

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从事水稻育种的人员大多集中在高校和各级农业科学院等事业单位。在完成无锡市政产学研项目后,为了使建成的平台能够发挥作用,舒庆尧教授联合团队核心成员创办了“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自掏腰包继续开展水稻育种公益性事业。

??4.png 舒庆尧教授在田间指导(图/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舒庆尧说,“在我的童年时代,吃上一顿白米饭还是一种奢望;在读大学期间,开始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人民吃不饱饭。工作后,我十分珍惜从事水稻育种而为解决上述问题尽自己绵薄之力的机会。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我经常到非洲、亚洲地区的国家考察,亲眼目睹当地的生活和水稻生产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从事水稻育种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为此,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又有了一种使命感,努力创建高效的水稻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为我国也为世界水稻育种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