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到2.0再到如今的2.0plus版本,乌梅汤的不断升级与频频出圈的背后是中医工作者们精益求精的钻研与与时俱进的中医理念的写照。
近日,乌梅汤2.0Plus正式上线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5分钟,下单破1万帖,不禁让人感叹去年的夏日“爆款”如今归来仍是顶流。
据了解,2.0Plus版与前一版本“乌梅汤2.0”相比,在以下两方面有显著优化:精准强化“消食护胃”功能,提升调脂能力,助力代谢平衡;口感升级与寒性调和,降低刺激性,更适合胃寒或脾虚体质人群。
乌梅汤2.0plus(图/浙江省中医院)
在上线之后,浙江省中医院在湖滨院区门诊大厅一楼设置线下体验区,分别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乌梅汤1.0、乌梅汤2.0、乌梅汤2.0plus以及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乌梅荷叶饮系列茶饮。
乌梅汤2.0plus的升级之路
“最开始1.0的乌梅汤配方是只由乌梅、陈皮、甘草、山楂四味药组成,主打消暑解渴功效。”乌梅汤2.0Plus制方人、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夏永良教授向我们介绍道。“是在明代医家方贤所著的《奇效良方》的古方基础上改良而推出的。”
据夏永良教授介绍,乌梅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礼记》中记载的“梅浆”,就是一种用梅子煮成的饮料,用于防暑降温和生津止渴。再到唐代的“梅煎”,宋代的“卤梅水”,元代的“梅汤”,都是古人用来防暑降温的清凉饮品,最终在清代逐渐形成现在乌梅汤的雏形。
“到去年推出的乌梅汤2.0版本,是在1.0的基础上做了加减,主要是加入了荷叶和丹参,其中荷叶能降脂、丹参能活血,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夏季湿热造成的痰湿瘀阻,助力活血化瘀、调脂降脂。”夏永良教授说到。
今年的处方在设计上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健康倡议,专研“消食护胃'”配方体系,深度融合代谢调理理念。
夏教授正在讲解乌梅汤2.0plus的功效(图/浙江省中医院)
夏永良教授从三个方面为我们阐释了该处方的功效。首为乌梅配麦冬,取 “酸甘化阴” 之理,具养阴生津之效;次为茯苓、陈皮、荷叶三味药配伍,共奏健脾渗湿、理气化浊之功;再者为生麦芽、佛手、玫瑰花相伍,生麦芽味甘性平,主入脾胃,具有疏肝理气醒脾,和胃消食化积之能。“全方紧扣夏季暑热夹湿的致病特点。”他说到。
“说起来其实乌梅汤最早是院内协定方,而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又发现现代年轻人特别爱喝饮料,有的甚至一天到晚把可乐、雪碧、奶茶等当水喝,长时间摄入这些高糖高热量的饮品对健康不利,所以便萌发了推广乌梅汤这类传统健康的想法。”夏永良教授说道。
“在对古方改良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降低了原乌梅汤口感的酸涩性,使更多的人群也可以服用。”夏永良教授表示。这一改进让更多体质的人群能够享受乌梅汤的清爽口感,真正实现“普适性更强、口感更佳”的目标。
同时夏永良教授也特别提醒,中医养生讲求辨证施养、因人而异。尽管乌梅汤适宜多数人群,但也存在一定的禁忌,例如脾胃虚寒严重、寒湿困脾等体质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不建议盲目跟风。
从1.0到2.0再到如今的2.0plus版本,乌梅汤的不断升级与频频出圈的背后是中医工作者们精益求精的钻研与与时俱进的中医理念的写照。
减重减脂要先调养体质
中医认为,肥胖与 “痰湿”“湿热” 等体质相关,代谢不畅、津液运化失调是重要因素。
“多数肥胖者属于 ‘痰湿体质’,长期饮食油腻、缺乏运动,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形成痰湿堆积在体内。痰湿可能引发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疾病,还会让人感到疲劳、舌苔厚腻。此外,痰湿会阻碍阳气运行,形成 “虚胖循环”,比如脾阳虚者容易腹胀、腹泻,肾阳虚者怕冷、下肢水肿。”夏永良教授说到。“乌梅生津止渴、酸能收敛,可能通过调节体内津液代谢,辅助改善湿热内蕴的状态,从而在整体体质调理层面发挥间接作用。”
“在这份茶饮方子里面荷叶有清热解暑、利水的功效,丹参活血,与山楂合用,有减脂功效。”夏永良教授继续说到。
从中医角度来看认为荷叶性味苦涩,平,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 《本草纲目》载:“荷叶服之,令人瘦劣,单服可以消阳水浮肿之气”。 汉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认为荷叶“久食令人瘦”。 荷叶的减肥效果可见一斑。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荷叶减肥的功效亦有佐证。荷叶中发挥降脂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 荷叶碱和纤维。并且荷叶中含有多种有效的化脂生物碱,能有效分解体内的脂肪,并且强劲排出体外。
“中医不是只看体重数字,而是看胖瘦背后的体质失衡。不管是胖还是瘦,只要伴随身体不舒服,都是气血、痰湿、阴阳出了问题,得从调脾胃、祛湿化痰、补气血这些根本上解决,让身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才是真健康。”
前来体验乌梅汤功效的市民(图/浙江省中医院)
“乌梅荷叶饮的方子只是增加代谢。对于那些各项理化指标基本正常,但又有减肥需求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建议要合理控制饮食,少吃甜、辣、油腻的食物;同时也要适量运动。”夏永良教授说,现在很多人因工作原因常常久坐,造成躯干和肚子等部位积累脂肪,因此平时可通过慢跑、快走等运动形式加强锻炼,甩掉肥肉。
此外,医生建议,平时可多吃薏仁、芡实、荷叶,这些食物均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另像冬瓜、丝瓜等应季蔬菜也有利水功效,多食用也有一定减脂作用。
“我们这个药方更多是帮助大家协调体质,无论是减肥减重,还是清热祛湿,最后还是要回归‘天人合一’的长远养护。”夏永良教授说到。
“冬病夏治”顺天时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这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以热治寒、鼓舞阳气,同时驱赶体内的寒气、调整阴阳,达到减轻冬季病症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疗效,也就是我们说的‘治未病’的理念体现。”夏永良教授说。
《黄帝内经》提出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强调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多因体内 ‘伏寒’‘痰湿’ 等阴邪积聚,夏季阳气旺盛时,通过干预可借助自然阳气与药物的温热作用,驱散体内沉寒痼疾,调整阴阳失衡,使人体在冬季到来时能抵御外邪,减少发病。
夏永良教授向我们建议,一是要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夏季气温高,但人体的阳气浮于外,内里又相对虚寒,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韭菜、生姜等,可以温补阳气。
二是注重健脾利湿。夏季暑热,易伤脾胃,宜食健脾利湿的食物,比如薏米、白扁豆、红豆,目的是维持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三是要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天气热、出汗多,易导致水分丢失和电解质平衡的消耗。应多饮水,多选择水分充足、维生素丰富的果蔬类食品。
四是因人而异,辨体质施膳,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调养方式。
“不仅可以通过喝乌梅汤来调养自己的体质达到清热祛湿,减肥减脂的效果,也可以趁着夏天的窗口全面的调节自己的身体健康。”夏教授向我们总结道。